《再别康桥》教学设计4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下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6/5 9:03:0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390字。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徐志摩对母校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作为一首现代新诗,不同老师上课的侧重有所不同:从内容的解析的角度,我运用概念获取的方法,从文本到情感,体会作者的离别之情;从“三美论”的角度,我通过板块教学的方法,从“三美论”和《再别康桥》基本信息的介绍,到运用“三美论”赏析诗歌;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我通过把《再别康桥》分别与古典诗歌中的送别诗以及作者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来感受异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河畔金柳、河底青荇、榆阴清潭三景,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把握诗歌中的两次离开,感受诗人离别时内心的不舍和眷恋。
  3.通过三次诵读,解读诗人离别的惆怅与无奈。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这首诗的诗境之美。
  2.领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3.感悟《再别康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一、导语
  序幕——离别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离别自古就是一个伤感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折柳相赠,还是今人的临行合影,离别总是带着不舍;无论是微笑祝愿将要远行的友人前程似锦,还是含泪挥别家乡故园的一方热土,离别总是带着心酸;无论是怀着再次重逢的期盼,还是明知不复再见的伤感,离别总是带着悲伤。
  但这就是人生,离别总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总是我们躲不开的成长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再别康桥》,感受这离别的滋味。
  二、讲授
  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三、课堂活动
  第一篇章——康桥旧景依旧在
  诗人徐志摩在作别康桥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仅仅是在首尾两段提到的“我走了”,而更多的篇幅则是在描绘他脑海中的康桥。二四段起始一个“那”字仿佛带领我们置身其中,手指划过之处就是那其中的一草一木。
  那同学们找一找诗人都带我们看到了康桥的哪些景物呢?
  明确:河畔金柳、河底青荇、榆阴清潭
  那这些景物都有什么样的特色,在诗人的笔下又被赋予了什么深层的含义呢?
  河畔金柳:从色彩上,金柳是西落的阳光洒在柳树上形成的视觉效果,从手法上,作者通过暗喻将金柳比作新娘,除了色彩和形态上的相似,更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