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18
- 资源简介:
约3250字。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审美鉴赏),分析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人情感(审美鉴赏)。
2.体悟词人的家国情怀(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悟词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此,不吝溢美之词,为扬州留下诸多千古传唱的名篇。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极言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 , 二分无赖是扬州”,勾勒出扬州的娇美可爱;单是杜牧一人,就在这里留下了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写尽了扬州的富饶绮丽和缱绻柔情。杜牧的扬州诗数量虽然不多,却几乎首首都是经典。“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写扬州的明丽风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写扬州的娇美女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的闲逸生活。杜牧离开扬州三百多年后,时年 21岁的南宋词人姜夔来到这里,他看到的,还是杜牧笔下的那个扬州吗?
二、略读小序,把握关键信息
在正文之前,姜夔还写了一段序言: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序言的前两句,告诉我们词人到达扬州城时的时令、天气及城外的景象。此时正值冬至,一场夜雪刚刚结束,天空放晴,城外野麦满眼,不见人烟,似乎已经预示着城内是同样的寥落荒凉。第三句写入城所见,寒水、暮色、戍角,其声其色,或动或静,皆合“萧条”二字。第四句触景生情,由扬州的昔盛今衰生发出悲怆之情,写出本词的创作缘由。最后一句用“黍离之悲”为本词定评。结合课下注释,我们可以知道,“黍离之悲”是指“故国残破的悲思”,正合当下姜夔“感慨今昔”的场景。
那么“故国”究竟是怎样的故国?“残破”又是如何的残破?这“悲”在何处?这“思”的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