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17
- 资源简介:
约2790字。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2.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在这水木清华的城市,度过了他们艺术上的黄金时代。有一个时期,扬州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一所人间乐园。唐•张祜《纵游淮南》里曾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二、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三、背景介绍
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四、文体介绍
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五、词前小序
1、认真阅读词前小序,思考: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奠定了低沉悲凉的基调。
2、“黍离之悲”表示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
3、这是一首慢词,我们应该用慢(舒缓)的语调来读,加上有黍离之悲,情感基调是低沉悲凉的,所以我们应该用低缓而带悲伤地语调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