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6070字。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教学设计
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学习资源
三、教学素养
四、预习任务
五、作者背景常识
六、鉴赏活动
七、文本研读
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一、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时代镜像
关注现当代文化现象,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感时忧国的情怀,丰富个性体验,拓展人生视野。
语文素养
1.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2.根据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3.从本单元课文中寻找炼字炼句的范例,深入分析鉴赏,养成推敲字句的习惯,讲究表达技巧,提升写作素养。
二、学习资源
1.两篇小说:《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
《阿Q正传(节选)》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贫苦雇农阿Q的故事,运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体现了鲁迅作品一贯的批判国民性的主题。《边城(节选)》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2.两首现代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作者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了人们对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3.两篇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通过对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屈精神,寄寓了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秦腔》展现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显出的蓬勃生命力。
4.一篇话剧:《茶馆(节选)》
《茶馆(节选)》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以卷轴画式的结构,写出了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灭亡和新社会诞生的必然性。
三、教学素养
1 . 分析小说主人公阿Q和翠翠的形象特点。
2.赏析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社会环境描写特点及作用。
3.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及作用。
4.探讨小说的主题意义。
人性有丑陋与美好之分,你可以让鲁迅带你去看看阿Q身上的“国民劣根性”,也可以让沈从文带你去边城感受那湘西特有的人情美、风俗美。
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被称为“国民劣根性”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了阿Q身上。如今,距离阿Q生活的时代已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