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34
- 资源简介:
约3760字。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歌,读出诗人气质,并把握诗歌内容与诗人个人气质之间的联系。
2.欣赏诗歌,读出诗歌风格,并把握诗歌章法与诗人个人气质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酌鉴赏,品析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识“仙”人
对于李白,有人这样评价:“子,谪仙人。”这是谁评价的?(贺知章)这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来的?请同学结合课文注释说说。明确:当李白昂首阔步走进长安,当时的文坛泰斗贺知章读到了他的《蜀道难》,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那一声惊叹。这一叹可谓震动了整个盛唐,成为千年一叹。从此,李白便有了另一个别名———“诗仙”。贺知章由诗识人。这也是后学识人的一个有效视角。读作品,往往可以读出一个人。学生自由初读诗歌,看看各自能读出怎样的李白?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再听名家朗诵,比较自己朗读与听名家朗读的不同意味。我们朗读时与名家相比,缺少些什么?(节奏,气势)从名家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蜀道难》具有怎样的特征?诗作传达出怎样的诗人气质?(大气磅礴,豪放不羁,自由飘逸。)这是诗歌带给我们的直觉,是初步审美感受。
二、再读诗歌品“仙”味
其人为“仙人”,其诗定为“仙诗”。接下来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蜀道难》的“仙”味。
(1)个别学生朗读。我们怎样才可以读出点味道?根据各自的朗读特点,一起讨论该诗的朗读处理技巧。要求:在朗读过程中尽量还原话语语境,展开想象联想,尽可能地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者诗人的一般情怀。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明确: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诗歌中,形成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给人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这种动感,表现为句式的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和韵律的跌宕舒展。诗起雄放,感情强烈,朗读时气足声响。接着句式渐趋整齐,朗读七言句时,刚柔相济,气满声沉。此诗三言、四言并用,朗读这些句子时要气促声短。收尾句,要读得深沉有力,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