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390字。
人教八上《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1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 → 实验探究一 → 教师演示一 → 实验探究二 → 教师演示二 → 知识小结
↓ ↓ ↓ ↓ ↓
观看幻灯 教师指导进行 深化学生实验 学生互助完成 深化学生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2.探究能力目标:
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通过录像片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启发式科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观看三幅幻灯片,第一次从图像中获知自然界“高山流水”,科学上“火箭发射”,生活中“小提琴独奏”的情形;第二次从相应的声音中获知上述情形。从而导入声音可以让我们获知信息,并进一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用一张纸、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随堂实验一:仪器:一张16K的测验纸、一条橡皮筋。组织形式:每二位同学一组。
(说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在这里因为提供了橡皮筋,有学生就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状去弹纸张使其发声,这也是一种方法。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所限制,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向学生开放实验条件,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后思考:上述实验中,纸张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说明:在这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纸张发声时在“动”就可以了,不必深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