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1630字。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科学实践活动。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 教学难点:
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五、 教学用具: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打火机、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生活中的透镜 成像的特点
照相机 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板书: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 探究过程
1, 提出问题:
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猜想和假设 :
照相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所不同的是: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体要离放大镜比较近。可见,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可能跟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系。
3, 设计实验:
(1) 预备知识:
焦距(f):焦点到关心的距离。
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实像: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既可用眼睛观察到,又能呈现在光屏上。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只可用眼睛观察到,不能呈现在光屏。
(2) 实验思路:
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物距大到什么程度成实像,小到什么程度成虚像,大概不同的凸透镜会有不同,要有个参照的距离才便于研究。不同的凸透镜,焦距的大小不同。我们就用焦距f作为参照的距离。先把物体放在较远处,例如使物距u>2f,然后移动物体,使物距u在2f和f之间,即2f>u>f,最后使物距u<f。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像随蜡烛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从而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或者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他步骤相同。
介绍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打火机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a.利用太阳光聚焦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f。
b.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并点燃蜡烛,调整三者的高度,使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处在同一高度。
c.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继续移近蜡烛,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实验注意事项:
a.实验所选凸透镜的焦距最好在10cm~20cm,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
b.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按顺序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他们的高度,使烛焰、透镜、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