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doc
3、4力的合成.ppt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
课件共10张,1份教案,1份学案。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济宁市实验中学李海滨
一、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任务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把实验探究求合力方法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矢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矢量的运算方法。
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的是仅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所谓“万事开头难”,力的合成法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意识到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巨大困难,一种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是分散教学难点,先教给学生力的合成法则,再让学生在实验验证和反复运用中逐步深化对力的合成法则的理解。但对照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这样的处理又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一则,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以及经历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正是像力的合成这样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才更加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比。二则,正因为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三则,从知识上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运动学,对运动学中的矢量,如位移速度等,在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尤其是对两段位移总位移的讨论,形象直观,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一定的启示;从方法和习惯上来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
§2.5 力的合成导学案
济宁市实验中学李海滨
【教学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并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并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前预习案】
小思考:
1、什么是力?我们通过什么来认识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生活中的拉车、提水等实例中是否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多个力的作用?这一个力和多个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合力与分力
1、合力与分力: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我们就称这一个力为几个力的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力为这一个力的_________________。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分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_______,所以力的合成是一种_________方法,即可以用一个力去替代几个共同作用的力,替代后产生的效果与原来的__________;
(2)合力与那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是可逆的,也可以用几个力来等效替代合力;
(3)合力与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相同,不能理解为物体在受到分力作用的同时,还受到合力。
4、共点力:几个力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它们的_____________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课堂探究案】一、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