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电》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4550字。
19.3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3.4.7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
2.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一个阶段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3.教材分析
《生活用电》这一章主要介绍生活中的用电常识,讲述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现代公民生活的必备知识。本章也是前面电学部分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讲授家庭电路的组成、分析家庭电路中电流的原因和介绍安全用电时,都要用到前面学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焦耳定律等方面的知识。本章内容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电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的理念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记住安全电压的数值。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
3.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
难点:安全用电的常识。
【评价任务】
1.自学之后,能够记住安全电压的数值。
2.自学之后,能够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
3.自学之后,能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连不断发生的触电事故,给国家、给个人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触电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掌握了安全用电的原则,并严格按照用电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以驯服电,让它做我们的好朋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呢?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要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通过自学记住安全电压的数值。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
3.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场景思考什么是安全用电
通过朗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13-115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程度与什么有关?
2.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时多少?人体的安全电压是多少?
3.触电是怎么回事?
4.人触电一定会死亡吗?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5.触电的形式有哪几种?如果发生了触电事故,你应该怎样做呢?
6.为了确保用电安全,生活中你应该怎样去做?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研究表明,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的 及 有关。
2.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 ,人体的安全电压是 。
3.家庭电路
(1)触电原因:家庭电路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与 连通造成的。
(2)触电形式:①双线触电:一只手接触 ,另一只手接触 (如图1).
②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一手接触 (如图2)。
4.高压触电的两种类型分别是 、 。
5.触电的急救
(1)迅速 。(2)用 挑开电源线,迅速使触电人脱离电源。
(3)发生电火灾时,务必先 ,再泼水救火。
6.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 带电体,不靠近 带电体。
7.雷电是大气中剧烈的放电现象。云层之间、云层和大地之间的电压可以达到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光和声。通常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安装 可以避雷。当有雷电时,电流会从避雷针传入 ,从而避免电流通过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
(三)质疑问难
首先让各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让其他小组给予解答,教师做补充、点评、讲解。
认真阅读自学求,明确自学要点
自学之后,能够认识安全电压,说出安全电压的值。
能够独立准确完成全部自学检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