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会不会被引向“作家路线”?
作者:苏军 时间:2007/4/20 16:59: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04
学生出书渐成时尚
如今中小学生出书有趋热走势。出书者大多为文学爱好者。如凌姗珊就是该校校刊的学生编辑,也是《上海中学生报》和《当代学生》的学生记者。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她笔耕不辍,收入书中的66篇文章都是她进入高中后写的小说、散文、杂文、观感等,更有当代学生较少涉及的古典诗词和朦胧诗。几年前,一师附小四年级学生赵安露出版了《就这样慢慢长大》,敞开心中的秘密,引起不小的反响。2004年,嘉定二中由全校660名学生共同参与撰写的校园原创小说《斑斓的青春》一书在上海书城发行。一般而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一些文学素养较高的学校,学生出书的概率要高些。
学生出书“两面观”
学生出书,有的是学校出资,有的是个人出资,也有的是学校和家长分摊费用,在校园引起的反响不小。田园高中校长陆振权毫不掩饰喜悦之情,他认为在学校“书香田园”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学生作品获奖、发表、出版是一种必然,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能够走进文学的殿堂,他的生命一定是富足的、健康的、美好的。他为学生的青春热情和敏锐感悟所感动。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认为,尽管学生的文笔稚嫩,但他们在书中所表达的真诚与坦率,足以让我们动容。
但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出书是可鼓励但不宜推广的,因为学生时代,无论是阅历和功底,远没有达到公开出版的水平,充其量是一种学生时代的纪念。有的语文教师认为,现在出书很方便,只要有资金就可以,很难用出版与否来衡量水准。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学生出书,其中自然有语文教学的功劳,但也并未必反映作文教学的全貌。田园高中一教师说,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使命不是教学生作文的技巧,而是首先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写作的本源只能是生活。“发现”生活,就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只要真的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还是能写出东西来的。这对作文教学有推进作用。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眼下学生作文问题很多,应当花更多精力去关注普遍性的问题,让更多学生学会正确表达和书写,作文教学不能拔高走“作家”路线。学生出书,恐怕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上海中学生报社副总编、《当代学生》杂志常务副主编姚红认为,学生能出书总是一件好事,有许多学生通过当学生记者、出书最后做起了文字工作,甚至成了作家。对有能力的学生,应当鼓励他们在作文上走得更远,像田园高中这样为一个学生出书举行首发式,表明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和语文教学,不仅有象征意义,更多地还是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水涨船高”。当然,也不必拔苗助长,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更多地关心整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她说,出书只是“阳春白雪”,作文教学更要走“大众化”道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