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训练: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者:祝克修(湖南临澧一中)  时间:2007/6/22 15:58: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75
  一、语文课堂训练的现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年以来,其基本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析为主,很少或基本上没有训练。近些年来,虽然有部分教师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弊端有二:
  1、违背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目的是这样确定的:“(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的思想与《大纲》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师奉送的,而是通过个人的实践获得的。训练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的一种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这种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教师一味地“讲”,忽视了学生的“练”。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瓶颈。                                                                           
  2、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现在有的语文课,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从开始一直讲析到下课,多数语文课教师的讲析占据了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听、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
  二、如何进行语文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当然就是要以课堂45分钟为主,不应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作业除外)。那么,教师如何抓住课堂,充分提高这45分钟的效率呢?
  1、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序列
  目前语文教学中,训练的随意性、盲目性是造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语文课堂训练的效率,首先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和序列。很多语文界的同仁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虽见仁见智,涌现出了多种富有价值的设计,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强调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规律,强调训练要有明确的计划和不同的年级要求,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螺旋发展序列。例如,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就可以分解为状物、写景、叙事、写人四类进行;培养说明能力,则可以按先静态后动态,先实用性说明后文艺性说明的步骤实施。通过系列训练而获得成功的例子很多,如魏书生、钱梦龙、程翔等,他们都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克服随意性、盲目性,使语文训练在化知为能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谋求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语文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过去片面强调读写,忽略了听说。读写能力是应该强调,但也不能忽略听说。如今要让听说也进入语文训练的殿堂,使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提醒我们,在有目的地进行其中某一能力的训练时,应该利用四种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有意识地使其它几种能力也得到训练,充分发挥训练的关联作用,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不是机械的重复,它要有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他们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千万不要左右学生的思维。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展现出来,教师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教师通过拓展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拓展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比如,一位老师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在学生掌握课文词句并总结出这场战争取胜的主要因素在于要取信于民、注重谋略、抓住战机后,教师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
  ⑴现代战争的决定因素还是这些吗?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⑵从现代战争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⑶课后写一篇《从〈曹刿论战〉看现代战争》的作文。
  问题出来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谈起近几年来发生的高科技战争,并谈了这些战争给自己的启发。经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深度得到了拓展,认识也得到了提高。要求学生课后写的《从〈曹刿论战〉看现代战争》一文,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独到的见解。这次训练不仅有说有听,也有读有写,从而将四种能力的训练较为自然而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且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4、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
  语文课堂训练要以学生为主,这是无庸置疑的,但这并不等于就不需要教师的“讲”。我们说“以教师讲析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有诸多弊端,也并不是完全否定老师的“讲”。实际上,没有老师“讲”的课不是好课至少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没有老师的“讲”,学生的训练是无从谈起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受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窍不通的时候,单靠学生自学是没有效果的,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讲”进行铺垫。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但毕竟缺乏广度和深度,而教师的“讲”就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当然,无论教师的“讲”有多重要,必须牢记它毕竟是为学生的“练”服务的,“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练”。
  三、语文课堂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训练不等于做题
  训练当然要做题,但我们又不能把训练等同于做题。语文课堂训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从内容上说就有读的训练、写的训练、听的训练、说的训练、思维训练等,从形式上说有书面训练、口头训练、开卷训练、闭卷训练等。那种一提训练就理解成做练习题的观点是片面的,这种片面的理解必然导致语文训练走向极端。
  2、要科学设计好训练题
  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故意难为学生。如果认为训练就是用一些偏题、怪题去难倒学生,甚至搞文字游戏,那就背离了训练的正确方向。比如要考查李白是哪个朝代的人,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直接问就可以了,而如果偏要这样来考“从下列四位诗人中选出与之同时代的一位”,就没有必要了。好的科学的训练题要能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能使学生从题目中学到知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要避免死板、机械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训练也是如此。前些年曾出现过这样的事例:老师让学生用“蒸汽机”“瓦特”“的”“发明”“是”五个词语组成一个句子,有的学生组成“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结果被老师判为是错的;有的学生组成“发明蒸汽机的是瓦特”,结果也被老师判为错误。老师的“正确”答案是:“瓦特是发明蒸汽机的”或“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这个老师就太死板、机械了,当然这样的训练也没有什么意义。这虽然是极个别的例子,但是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可否认地还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应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世界本来是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如果这个训练题换成这样来设计:用这五个词语组成一句话,共有几种答案?那效果肯定就大不一样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