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切莫走入误区——谈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
作者: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朱云峰 时间:2007/3/9 16:03: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55
一、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活跃
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培养和训练,认为“双基”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这一“看点”上。于是乎,在语文课上,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不论课文是小说还是诗歌,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文体要求、语言知识
的学习、文章独具特色的内容却不去涉及。课后,如果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恐怕连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不会写,不会注音,更不要去对词语解释,去谈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了。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语文的平时教学中,甚至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上也有类似的“精彩表演”。
但是,去年九月我有幸观摩了黄厚江老师的一节课,让我倍感振奋。黄老师在教授《江南的冬景》一文时,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西地平线上》与之比较,由学生来由谈两文的取景特点、描写方法、风格异同以及自己的感情偏爱,课堂下虽然听者众多,但黄老师不虚张声势,不追求热闹,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我觉得课堂教学教师不要先入为主,让学生有个性地去解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权利,虽然有的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流畅,解读不到位,但通过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就会给那些同学以新的启发,问题在探究中也就得到了解决。
二、热衷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应该说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对于我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大有好处的。问题是能不能用鼠标代替粉笔?能不能用大屏幕代表黑板?我听过不少课,特别是青年教师开设公开课时,从导入新课要配音乐配画片到作者介绍要用投影文字材料,从提出思考问题A 、B、C到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一、二、三,无一不是用点击鼠标来完成,这样,教师不仅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会有多好?忽视了理性的 分析与独立的思考,那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从何而来?再有一个“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法:一节语文课你平时备课量究竟花多少时间?
在这里,我想推荐一下南京市第一中学张曙光老师上的《金岳霖先生》一节课。张老师从学生预习后对金先生的印象入手,让学生直接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人生。教学中张老师画龙点睛地投影了二幅肖像照片:一是金岳霖先生,一是林徽因女士,另外又把金先生的著述情况做了一个概括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从外型到内心去感知金先生至性至情的个性,毫无画蛇添足之笔。一节课下来,层次清晰,气氛热烈,丝毫不让人觉得单调。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电化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只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是喧宾夺主,只能是画龙点睛;不能是光电声响的视听盛宴,只能是课堂时空中的一轮明月,或几颗星星。这样的语文教学既能彰显现代网络技术的魅力,又能凸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三 、流于形式的讨论与点评
在有些教师的公开课上,他以问代讲,用表面的“双向交流”来行“教师问,学生答”之实,这样的问题不是从学生学习中产生,学生充其量是在教师带领下走了一段“迷宫”,然后从阳光刺眼的洞口出来,收获甚微。还有的教师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来发问,让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有些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或不得要领,或不知所云,或偏离教师设计的解决轨道,但教师仍然保持笑脸,一口一个“你很好”、
“你的见解也不无道理”、“这是一家之言”、“敢于讲真话比回答正确更重要”等溢美之辞, 这种“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创新,可实际上是缺乏原则的表扬,是回避问题实质的做法。
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源于学生预习时的自然“生疑”,这些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障碍,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设计教学步骤,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领悟能力强的同学交流解答,“探疑”的过程就会显得具体而实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释疑”也就水到渠成。这样的师生讨论也好,讨论中的教师点评也罢,正是我们新课改所需要的。
四、滥用繁复的教学情境
有的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教学形式,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又欣赏多媒体,把课堂搞成了一个喧闹的“集市”。教学手段的频繁变化,视听画面的过于繁杂,学生活动的交错出现,不仅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有点乱,关键是让学生失去了安静的思考空间,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很难把握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新课文要有新教法,旧课文根据新要求也要上出新意来。比如,“吟诵青春”专题我们就通过诵读来体味不同时期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态度;“像山那样思考”专题我们就围绕同学们在文本学习中的困惑和书后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就人如何提高生存质量、提升人生价值、从师为学之道等问题进行探讨,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完全以专题的主旨和学生的实际而定。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课堂氛围也就能营造与把握。
客观而论,新课改给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大家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因而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本,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千万不能舍本逐末,流于形式。,我想,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只要实事求是,注重形式而又不囿于形式,那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稳步提高,新课改的园地里才会有希望的春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