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1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0/26 9:24: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44
在期末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低,他们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温习旧课很容易让他们觉得厌烦,尤其是生字词、古诗文等枯燥重复的记忆尤其让他们觉得没意思。因此复习课对语文老师来说成了特难上的课,讲吧,爱听的学生寥寥无几,不是睡觉,就是讲话或是偷偷摸摸看其他书籍做其他事。不讲吧,学生拿着课本,东翻西翻不知道怎样复习。更重要的一点是新课程改革之后考书上的内容少了,导致学生认为课本并不重要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有不重视的心理。
针对这一情况,我通常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检查,然后当场和全班同学一起评价并打出分数,获胜组要提出表扬。这样在检查、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加深了,而且他们为了争取加分,课下会很积极的去复习,课堂上注意力也集中了。
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促优补差和学生间的互助合作。组长每节课都要带头举手回答问题,他们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组员的情绪,所以必然会下功夫去复习。为了使本组不至于落后,组长也会想办法帮助后进的同学,学习稍差的只要用功也会获得分数。我也尝试多叫差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有些头脑聪明的差生迅速提高成绩也就成为可能。
另外,针对班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解题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训练,因为我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学生连走路的方法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记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初中生学习紧张,尤其是期末复习期间,课下复习的时间主要用于理科和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所以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普遍较低。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要在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期末复习时间格外紧张,一节课又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我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努力,以便对学生更加负责。
比如在复习《送东阳马生序》篇时,我在引导学生完成了文言文的字、词、句等重点的复习后,然后又进行了精神板块的拓展,给学生补充了其他刻苦求学的名人故事,作为素材积累,并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本课的内容,确实让学生受到了较多的启示。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通过对这次考试成绩以及学生试卷的分析,我发现有不少学生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我应负一定的责任,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