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
作者:佚名 时间:2008/4/9 19:59: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55
一、转变观念,理念先行
通过对新课标及相关理论的学习讨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新课程的特点是: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应体现开放性、灵活性,总体要求是必须有创新。相应地我们把这些要求作为评价公开课、研讨课的评价标准,促使每一位老师在备课前考虑:这堂课我有哪些创新,学生的主体活动占多少;我该讲哪些内容,本堂课开放在哪里,灵活在哪里等。无论如何先让每一位老师步入新课程的轨道,把语文课讲“新”讲“活”。
为了强化老师的新课改的理念,我们坚持做好了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在学校倡导的逢会必学的氛围下,我们利用集体备课、评课等时机,及时学习新课改的理论知识,使每一位老师课改的意识不放松。集体备课的内容也把研究新课标的教学方法放在首要地位,从而在全体老师中形成了新课改的浓厚氛围。
二、狠抓基础,培养能力
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虚浮和空洞。但是如何把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呢?可以说学案教学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案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快速高效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学案的编写质量是一个前提,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心血,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已经建立形成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学案编写模式,基本做到每节课都用学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案教学模式是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符合我校实际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便于学生预习自学,课堂听课目的性强,减少了学生记录时间,增加了思考交流时间。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兴趣。当堂巩固训练加强了教学目标任务的落实,学案作为一种资料也有利于学生的保存复习。
学案教学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案、教案是一体的,也就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完成学案学习的指导者和有利帮手,传统的教师中心被代之以师生平等对话、教学互动和相互交流,教师的讲授也只是以精讲点拨、启发诱导、学习指导为主。应该说学案教学使我们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方面大受其益,今后将不断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有效。
三、整合教材,变教为用
面对新教材的必修加选修,有的人说新课改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正是没有认识清楚新课改下的教材的性质和作用。同一课标下有不同版本的几套教材,这说明教材只是完成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例子而已。每一套教材都有其特点与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有不足。(如“鲁人版”就缺失写作教学的编排)。为此我们充分研究分析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及旧教材,共同的内容重点学,学深、学透,该补充的补充,该拓展的拓展。一般的内容该自读的自读,该舍弃的大胆舍弃。与此同时集体讨论研究,分工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编写,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编写了《语文剪报》、《阅读快餐》和与教学配套的《课外阅读报》等校本课程,对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起了很大作用,做到了有的放失,简捷高效。
四、重视课外,加强落实
要构建开放的大语文课堂教学就不能不重视课外语文学习的指导和落实。相比较课内教学,课外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老师除了加强方法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内诱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的兴趣,为此,我们特别加强了活动课、开放课的研究,参考书所提供的活动,只要有条件就举行。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性课题(如手抄报比赛、作文竞赛、新闻采访、调查报告、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法比赛……),采用互助合作、小组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做到有布置有落实,及时评价激励,课内课外结合,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语文学习氛围。
通过两年的改革与实践,可以说实施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新旧转型还需要一个磨合和链接的过程,因此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与探讨:
1、课堂活动时,部分积极分子能带动课堂气氛,但是如何调动全员积极参与(特别是农村的同学和性格内向的同学),却是一个矛盾。总的来说新课改后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对于素质高的同学来说,他们赢得了老师的青睐和同学更多的掌声,但那些寡言少语的同学便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成了一名旁观者。这样会使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两极分化,最后“面向全体学生的改革目标”也无法实现。
2、评价与教学脱节,让师生感到学无用武之地。
也可能是客观原因所致,平时的教学认真贯彻了新课程,但统一的期末统考却一直延用旧高考的模式,试题无法体现新教材(有的话也只是标点符号与字词等方面的考查),更无法体现新课标,课堂改革搞得有声有色的,不如多做几套模拟题搞个专题复习见效快,让一部分先行者在教学评价中吃了亏,挫伤了改革者的积极性。(如选修课程的考试就让人感觉到学和不学一样)。
3、选修内容不成体系。
限于师资、学生数量、教学设施等客观条件,我们只能集体选修,学生在考试时选做,尽量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现在我们按市教研室的要求完成了《语言的运用》的学习,这个算是一个完整的系列;但是其他系列就不完整了:“小说与戏剧”系列开设了《中国古代小说》、《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但戏剧内容缺失;“诗歌与散文”系列,我们按要求学习了《唐诗与宋词》,但其他诗歌和散文内容又不能与之相配;按要求将要学的《史记》是列入“诗歌与散文”系列还是列入“新闻与传记”呢?如果是列入后者, 那还要学“新闻”的内容吗?我们认为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尽量集中开全其中的某些系列,以利于充分应对高考选修内容的考试。在这方面我们认为“人教版”的教材编排较好,值得借鉴。
以上认识只是管窥之见,限于才学和视野,观点难免偏颇,新课改任重而道远,敬请大家不吝指教,以取得更大进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