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个性化阅读

作者:泰兴市蒋华中学 唐云  时间:2007/9/4 18:47: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50
  一、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和意义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目标第3条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个性化阅读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承认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差异性的前提下,着力培养起学生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并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为重点的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标中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立人,将一扫传统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同一性的弊病,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并最终培养起学生真正的独立阅读能力。
  个性化阅读是因材施教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它重点突出了阅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最早由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其基本内涵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应使教学的进度、深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从教学实践看,材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止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人而异,就是同一个人也因自身的发展而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教,而且要以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而教,从而引导学生全面且超前的发展。不仅要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和辅导,更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的引导,重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阅读期待。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体验和生活理想,形成其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强烈的阅读期待,从而进入更高的阅读境界,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个性化阅读切合语文学科的思维性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语文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听说读写是语言思维的具体表现,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是由其思维品质的高低所决定的。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其指向便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这种在阅读中的创造,不一定是首创,但一定是学生自己以前未曾有过的感受和理解,它必须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从既定文本出发,有所发现,有所质疑,并且这种发现和质疑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或已有的阅读体验,从文本中激发出新的想像和联想并对文本的意义加以适当的引申,进而赋予其新的意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个性化阅读“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如果每名教者能真正贯彻实施,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也能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
 一方面受传统阅读教学观的束缚,另一方面对个性化阅读的本质特征还不解了够,当前,个性化阅读并不能真正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所实践,教师一统课堂的现象并未从语文阅读教学中消失。这里有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问题,也有教师缺乏操作能力的策略问题。个性化阅读的具体实施,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1、自主选择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真正的读者,关注并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不同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于处于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把阅读材料分成不同水平和等级,指导不同的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的见解,提高阅读的水平。
  2、仰视进入
  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即对文章进行探究,对文章进行解释和意义的获取,是一种思维活动,同时更是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使文章的“我思”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意义。教师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要让学生向文章敞开心扉,把自身体验融注到对文章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情感、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的世界”(阅读文章),学生通过对这种“他人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理解和探寻作品的我思,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意义。
  3、平等对话
  从生成的条件来看,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是读者的阅读经验对文章留下的空白加以想象、充实、补充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融注了读者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因素的发现性活动。这是因为任何文章都存在未定因素,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存在让读者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无限空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章进行对话,使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人生沧桑感、生命苍茫感以独特的生命意义置入文章,通过活生生的体验对文章进行具体化,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这时,作品就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要让学生沉浸到文章中,体验无限性,自己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4、品评质疑
    个性化阅读是具有批判性和差异性的阅读。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教师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应抛弃强调“惟一答案”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达到最佳的发展水平。
  三、个性化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有适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个性化阅读不是放羊式阅读,随意而漫无目的。教师的统领是确保阅读教学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学目标的选择与确定。从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性的角度出发,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但要适应学生的阅读先在结构的发展,还要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先在结构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达到最佳的阅读状态。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阅读教学目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知识视野,拓展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范围。
  (2)阅读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3)阅读教学目标应充实学生的阅读理解知识与能力的结构体系,使之构成有序的系统。
  2、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因此而限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具体应注意两个方面。其一,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创造性阅读,并且这种创造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能驾驭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但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对文章的感知代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不能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完全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包办,教师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阅读期待、已有的阅读能力,并结合自己的接受水准等知识去独立自主创造性的阅读,去填补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层次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二,阅读的创造性和文章的规定性是辩证统一的,学生阅读创造的翅膀不可任意飞越文章所不及的界域,否则,将导致阅读的谬误,使其阅读误入歧途。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发挥创造性,充分感知以外,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必须的教学支持。尤其是在学生出现“误读”时,教师给予学生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者,人生旅途的经历者,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经验、审美水平等都要高于学生,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还是阅读中的对话者,“平等中的首席”。正如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所写的:“教师并不是以真理的垄断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标’,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加丰富的选择。”教师的发言虽然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的发言闪烁着智慧火花和思想的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阅读体悟更深一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学生的阅读才能达到最佳的水平。
  3、坚持对文本的尊重态度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多是作者灵感突发而流泻的真挚感受。既然是个有情之物,自然也就有了各自独特的性格。比如有的文章深沉典雅,有的文章活泼欢畅,有的文章清丽脱俗,有的文章朴素凝重。怎样才是文本真正的知音?不仅是理解语言和悦纳情感,也不仅是追问索隐,最重要的还是了解文本的性格。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必须坚持对文本的尊重态度。面对文本,毫无原则地野蛮进入,或者毫无目的、不负责任地疯狂肆虐,这都不是正确的解读姿态,这样的文本解读也必定会使解读者走火入魔。面对文本——本来就是文质兼美的艺术品,还经过编者几度的修缮和编纂,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我们的基本解读姿态应该是以尊重为前提的谦和对话。面对文本,我们不妨先就以匍匐的姿态进入,以虔诚的、欣赏的、崇敬的姿态进入,如此才能发现其中无限风光;然后再试着蹲坐,以赞赏的姿态进行适当的悦纳和追问;最后才可以站立起来,以融合的、对话的,甚至怀疑、颠覆、重构的姿态与文本、作者以及编者进行讲和。而这些过程的潜在驱动力来自于老师内心的对于语文教学的倾心追寻和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如果其中带有一丝粗糙功利的意味,带有一丝哗众取宠的企图,则文本的解读就会走入歧途,从而进入狭隘逼仄的境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