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生情方法例谈

作者:袁仁堂  时间:2008/9/5 9:47: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12
  一、直抒胸臆法
  这种抒情方法是情至极处的自然流露,不用假托,无须遮掩,显得激越奔放、直率动人。
  例:黛玉。你就如那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载,载着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但贾府并不是一个任水自流的地方,你觉得你在被束缚,被一堵堵围堤挤压着,仿佛就要成为一潭死水。你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
  这是2004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水边的女人》的开头,作者以第二人称的手法、抒情的笔调演绎了对林黛玉的独特解读,饱含情愫,一开篇就激起阅卷教师的强烈共鸣,充分显示出作者情感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能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细节生情法
  读一篇文章,最令人难忘的往往是细节,好的细节令人睹之情生、闻之心动,这就有可能使作品产生一种水灵灵、毛茸茸的质感,含蓄的情感蕴涵其中。
  例:外婆去世前,我静静地陪着她度过最后一个漫漫长夜,泪水静静地顺着脸颊滴入泥土。我告诉自己,这不叫哭,这是思念。
  某晚回家晚了,坐在公交车上,我远远望见车站昏黄的灯光下,两个熟悉的背影在静静地期待,泪水悄悄爬满了我的脸庞,但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哭,这叫感动。
  这是1998年一篇高考作文《我不哭》中的两个细节。这篇奇文通篇是细节描写,构思新颖别致——全文处处是眼泪,但每次都高喊“我不哭”的心声,使不向困难屈服、不向脆弱屈服的情感蕴涵其中,耐人寻味。
  三、意象生情法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借意象抒情可使抒情有所凭借,情感富有诗情画意。
  例: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说落尽梨花春又了,可因为父亲的诚信,我却说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它盈盈而生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泽,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
  念情悠悠,我的一地梨花……
  这篇文章是写父亲因梨坏骗人而失了诚信,又因还回所骗取的钱而找会了诚信,故事简单,但因为一地梨花的描写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地梨花”既营造了诗的意境,又与父亲的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人格美的象征。
  四、虚实生情法
  中学生写作常会有这样的苦恼:有些话题看起来太虚,如“成熟”“时间”无法表现,难以抒情;也有些话题看起来太实,如“桥”“路”,难以写得深刻,表达含蓄的情感。其实另有蹊径可走,那就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例1:看那点点的茶叶在滚烫的水中舒展嫩蕊,上下浮沉,自有一种从容而不急趋、审慎而不狂躁、安静却不沉沦的积极。呷上一小口,立刻舌底生津,涩中带甘,余香满口,而且流经血脉,暖彻心肺。
  人生又何尝不似这茶?一次又一次地被沸水冲起来,然后又跌落杯底……
  例2:鲁迅的“夜”是飘散着豆麦蕴藻香气的水乡戏台上红红绿绿的人影,曹禺的“夜”是浓浓黑暗中狂呼怒啸、冲刷一切罪恶与苦难的雷雨,张继的“夜”是来自远处寒山寺幽幽肃穆的钟声,苏轼的“夜”是千里之外埋葬着爱妻的短松冈。
  例1“实则虚之”,托物言志,使情感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挖掘出了事物的深刻含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例2则“虚而实之”,使“夜”显得形象生动、空灵飘逸,同时体现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五、点染生情法
  “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两句点出离别的冷落,后两句就前两句意染之,以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渲染气氛。
  又如,一位学生暑假回农村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习,写了一篇作文。文章结尾作者妙用景物点染抒情:“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
  这里用景物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含蓄地点明主旨,语言富有意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