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三教学策略

作者:孔滩镇初级中学 肖芸茜  时间:2009/4/11 14:49: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72
  今年,我县课改已进入第二年,初三年级虽不是课改年级,但是,课程改革影响着初三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初三年级的最终结果影响着老百姓对课程改革的认同与评价,涉及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与否,;不仅如此,初三年级还是初中教学的终端,初三是学生人生的阶梯与基石。初三教学成败,事关一代人的前途与命运,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学校的兴衰荣辱。搞好初三后期教学,在今年这个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意义尤其重大。笔者认为,搞好初三后期教学,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可以从几个方面思考:
  1、深刻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深入钻研各科《新课程标准》、原《教学大纲》、《考纲》、考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今年初三(非课程改革年级)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和重要的指导作用。各科的《新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对现行教材的使用和教学也有极重要的指导。原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版),虽已面临淘汰,但它依然现行教材编写的指针,也是今年教学的航标和方向,《宜宾市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命题意见》是学生毕业升学的考试纲领,是初中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概括和一个草图,考题是中会考题范例和模式。初三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只有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才能省时省力,做到“脑中有思想,心中有方向,行动有目标,教学有实效。”因此,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①深刻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认真学习各科《新课程标准》②深入学习各科《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版)③学习宜宾市2004年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意见④学习2002年、2003年、2004年宜宾市中考试题和宜宾县会考试题。
  2、认真备课,备好八点。要搞好初三教学,就要上好课,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上课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就必须备好课,做到“眼中有事,心中有数,备课充分,教学踩点。”备课要注意备好八点:①要点和考点:明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讲解中会考涉及的考点;②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教材重点和突破教材难点;③教材处理中注意知识积累中的易漏点和学生练习作业检测中易错点;④教学活动中注意近年来中会考反复出现的热点和新增加的亮点;
  3、精讲精练,练“好”题。课堂精讲,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新课程改革精神,走出初三课堂令人窒息的氛围,上出生命活力和光彩;教师让出了时间,相应的学生活动和练习必然增加,但应注意两点:好、精。一是“好”,活动内容要好,要有议题、有目的、有思想;设计要好,过程控制、学生活动、时间掌握。二是“精”,练习要精,切不可“下大包围”、搞“题海战术”。笔者认为,首先选题要精:①宜宾市近三年的中考试题②江浙一带的中会考试题③京津一带的中会考试题。其次,练习要活:精题精练、错题重做、难题部做、大题小做、小题大做、一题多做,方法多样,招术灵活,出奇招方能制强敌。
  4、检测评估,适当助动。学习生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使学生持久的保持学习的动力并非易事。而适当的进行阶段性的检测评估,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旺盛的精力与活力。但是考试要注意做到“四有”,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致使学生厌学甚至弃学。这“四有”是:学期有计划、运用有目的、检测有准备、试题有层次。
  5、全面辅导,有所突破。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两全”:全面发展,全体发展。我们学校也有一个理念——“让第个学生都有收获”。不仅如此,要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也必须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首先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走进学生心灵,关心学生生活、关怀学生心理、关爱学生精神,从人身、人心、人情等多角度帮助学生,从而获得学生,赢得了学生就赢了一切,你就离成功不远了。其次,辅导学生,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做到“定时、定点、定度”——定时,规定时间,便于学生养成习惯;定点,规定地点,避开多数学生,可以给优生以环境,给困难生以信心,也体现老师的重视,让学生珍惜;定度,规定恰当的难度、量度,分类辅导过程中,难了困难生会丧失信心,易了优生没味道,量多影响学生正常学习,量少达不到目的。第三,突破樊篱,注意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联系,数理化相互渗透,文史政彼此融合,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初三教学是一件系统而复杂的工作,现在又面对新课程改革这样一个新的命题,其艰巨与艰难就更可想而知。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想法,也是过去经验与课改理论相结合的一点感受,有许多不当之处,但愿能大家一点启发。课改之路漫漫而修远,我们共同努力求索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