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颠覆中学语文教学——对话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江之一

作者:不详  时间:2009/5/7 14:43:01  来源:chenweidong103 转发  人气:1091
  答《新课程报》记者问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界,徐江以其特立独行成为备受争议而又人所共知的先锋人物。徐江的知名不仅在于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多次激烈批判——其言辞振聋发聩,激烈程度令人难以接受,还在于他身体力行,多次为中学老师上示范课的大学教授,其心系中学语文教学的真诚和执著令人感动。徐江的身份是非主流的,他说的多是许多人想说又不敢说的大实话,令闻者爱也不是,恨也不是。9月末的一个下午,记者连线徐江老师,交谈之中,徐江老师还是那句话——  
  徐江:我就是要颠覆中学语文教学  
  ——对话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江之一  
  首先是老师的素质不够  
  记者:徐老师您好!采访之前我在网上搜索过一些您的资料,发现对您的评价多种多样,有评论认为您是语文教育界的先锋领军式人物,包括“语文超男”这样的称谓,都可以看出这样的意味。但是另外也有一些过激的评论,您是怎么看待这些评价的?  
  徐江:我很讨厌什么“超男”这种称呼,那都是炒作出来的。作为学术研究来讲,这种称谓带有戏谑性,他不是对我的尊重,你不要用这个概念。我很讨厌他们。  
  记者:您对目前的语文现状做了一些全方位系统性的批判,包括教材、教师、课堂教学、语文教育评价,那您认为从这些方面来讲,目前具体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怎样去改进呢?  
  徐江:现在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老师的问题。我们总是把它归咎于体制啊,高考啊,这些都不是首要的,首先是目前老师的素质不够,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很多中学老师很讨厌我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不管出什么教材,不管考什么题,老师只要把书教好,孩子们就不用怕怎么考,拿什么教材我都照样教。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本事,老师的素质。我们的老师,目前基本的素质不够。理论素质、思维方式,都不适应我们目前的课程改革。语文就是文章嘛,如果从语文课文的解读这方面来说,我们的老师还属于“惑”的解读,这个字怎么念,字词怎么写,这文章说了什么意思,其实这方面他们的基本素质问题不大。但是从这文章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它能给学生什么启发,这方面素质很不够。我们目前的语文老师的讲授达到了什么水平?只能说是一种说明性的语文,或者是说明型的语文。因为语文老师是说明型的老师,所以他的课是说明性的课,或者说是说明型的语文讲解,只是对课文句子意思的串解嘛!所以这种课对孩子基本就没用嘛,特别是白话文,孩子们对文章,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全懂,但百分之八九十都懂,因为都是中国人嘛!老师再重复一遍不就是重复劳动吗?无效教学就在这儿嘛!  
  比如讲解《纪念刘和珍君》时,老师就会讲作家介绍,讲鲁迅生在什么年代,作品是什么时候发表的,把“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说一通,这篇文章的意思一套,然后讲文章充分表现了鲁迅对爱国青年的支持、同情、爱护,对反动政府的愤怒、仇视、批判。一堂课不能从这些方面去讲,我们应该从文本里分析出这些东西。如果是我,会做这样的分析,为什么鲁迅先生如实地记录这个过程,上午才得知请愿的事,下午“便”得了到噩耗,他用一个“便”字来连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就能深刻感受到“便”字里边的感情。“便”是一个很轻快的字,生命之轻,殒命之快,上午还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下午便阴阳两隔,所以鲁迅对死者的痛惜,对杀人者的愤慨不就已经在叙述当中表现出来了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没有这种分析能力,所以我说语文课是没用的嘛!老师不讲孩子自己就能理解七成八成的,所以我讲语文老师素质不够!  
  教材是愚化教育之本  
  记者:那您对现在的教材有什么看法呢?  
  徐江:我们的教材有没有问题?教材当然有问题了!教材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阶梯性的语文系统。可以结合你当学生时候的经历,高一、高二和高三的语文教材有什么区别?一组现代文,一组文言文,一组诗歌,一组小话剧、评论之类的,总而言之,都是这么几个单元拼成一本书,下册还是这么几个单元拼成一本书。为什么这个单元和那个单元放在一起而不跟别的放在一起?它没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成系统!知识如果不成系统,它就没有任何用处嘛!石头一定要按系统排列起来,才能盖成房子,成为建筑材料,如果没有系统没有规矩,它不就是一堆石头堆在那儿了吗?按照规矩摆放它就结实,没有规矩它就没有力量,没有规矩它不就是松散的一堆吗?所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它对孩子能力的形成就起不到作用。所以我们的教材也是成问题的,高一跟高二、高三没有形成阶梯性的知识系统。所以我们的孩子们都说三个月不上语文课没关系嘛,不就少读几篇课文嘛!他们不觉得有什么缺失。  
  而且教材里边也设置了一些非常幼稚可笑的问题,比如《纪念刘和珍君》,课后题问“刘和珍做了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不都是问傻子吗?所以我给人教社提意见,说他们的教材是“愚化教育之本”。他从教材上就规定了我们的教学是愚化的,是很低能的。  
  有些老师的素质不行,我们有些教材不行,同样我们考试也不行。我们的阅卷系统,我们的命题,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当然我对知识性的考试研究不多,这方面不是我的专长,但是从作文看,很多的题目总是很难尽人意。  
  命题人的思维、视野都很成问题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水平是在不断进步吧?  
  徐江:我觉得没有什么进步!我在报纸上发表的公开评论都是不以为然。比如天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句话常挂嘴边》,它是开放无边,你写什么都可以,就等于没有限制。没限制作为考试来说,一是会导致学生宿构,事先写好了什么都能对上,对学生平时的严格训练那是一种打击,平时的严格训练没有起到作用,中学老师也会感到很泄气,所以说它“开放无边”。再比如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这种题本身就把应试的高考生置之事外了,因为作为高中生基本上还没有脱离妈妈的照顾,而这个题目它所适用的对象应该是已经脱离父母的照顾而独立生活的主体,所以对于应考的学生来说,这种题目很矫情,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会假模假式,很别扭。所有这些都不利于考生写文章。  
  当然这中间又表现出命题人的思维、视野都是很成问题的,这种题一看就有问题,而命题人还觉得很不错,我就对这个很愤怒。  
  不读书,怎么可能提高素质?  
  记者:我发现每次您批判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语文老师都是首当其冲。对于您这种批判,很多老师都感觉挺委屈的。其实很多中学老师现在的生存状态都不是很乐观,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面临很多的社会压力,您怎么看待他们这些抱怨呢?  
  徐江:你说的这个情况确实也存在,所以很多老师说我站着说话不怕腰疼嘛!这就又回到了刚才的那句话,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的素质不够!他们疲于奔命,他们在教学上面不能应付裕如,他不从容,他们老担心,既怕这个又怕那个。如果他们的素质够的话,他教书教得好,他能担心他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吗?所以及格率、优秀率都不必担心!素质好的老师,他在这种教学环境中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年年带高三也不会感到什么压力,之所以有这些忧虑,还是他们自身的素质不够。他们不能从自身找原因,所以只好从客观上找原因,所以我觉得本质的原因还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我们有句话叫做“艺高人胆大”,因为技艺不高,所以才会前怕狼后怕虎。所以没有别的出路,就是要提高自己。中学老师工作量大,这是一个方面,那是学校工作量安排的问题,但我们是不是真正把自己的进修放在心上?我觉得很多老师并没有很热心地、冲劲十足地抓住一切时间努力进修。真的,我看不到!在网上,看一个教案,看训练题的标准答案,往往有几千人,而认真讨论学术的却没有,上网就是凑凑热闹。不读书,怎么能提高素质呢?你批评他们还不高兴,对我不满的人,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的问题,就是他们不能从学术上和我对战,他们不能说徐江教授你的这个说法在学术上哪个哪个方面不成立。  
  记者:他们可能是觉得您是一位大学老师,对中学的教学实践不是特别了解……  
  徐江:他们以为我不了解!我不了解和我说他错是两回事!你错就是错了,和我了解不了解有什么关系?而且,我怎么不了解?我整天在研究!我也到学校去听课,我到北京听了那么多课,许多中学老师说那是做课,和我们真正讲课不一样,真正讲课比那还糟!你要知道那些讲课的老师都是从各省市选拔出来的吧,在整体素质上要比一般老师高,而且他要非常认真地对待,来不得一丝马虎。所以说是能够代表他们的最高水平了,但是这种课许多中学老师看不出毛病,事实上很多东西他们讲得不对,讲得不到位,讲得没用,但是他们自己不知道错,反正以为发了奖的肯定都不错,回去买张光碟就模仿,照着做。  
  语文老师的本事就是凭借一张嘴  
  记者: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和各种活动都走进了语文课堂,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课堂虽然很热闹,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是很尽如人意,那么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徐江:有的老师批评我,说徐江老师是以自己的狭隘来批评别人的狭隘,他自己不懂电脑就批评电脑的作用,有个老师说,他讲《大海和沙漠》的时候,用电脑给孩子们一张大海和沙漠的图像,孩子们就感觉非常直观和形象。我要告诉这样的老师,我们语文老师的本事是什么?我们语文老师的本事就是凭借一张嘴!用我们的语言把我们要表述的东西表现得活灵活现,说沙漠就让学生感到口干,说大雪就感觉到冷。所以说你用电脑表现大雪和沙漠,不就直接干扰了孩子们用语言转化思维的能力吗?语文不就是用语言转化思维吗,这不就是它和电影、电视、照片的区别吗?所以,这不就说明他不具备语文老师的基本素质吗?  
  记者:您觉得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徐江:语文老师应该有诗人的澎湃激情,有小说家的想象力,有哲学家的严密,还要有杂家的博学。当然,你要说我有这么多能耐我还会做老师吗?这是一个理想的标准,我们老师们应该往这方面去努力。所以说,你要努力去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改造自己。我去塘沽给学生们讲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课后老师们搜集了学生们的反馈,有学生就说,徐老师让我们重新唤起了对语文的激情,原来语文还是可以这样上的,这样学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个境界,就是基本的识字教育;第二个境界,就是知道它讲了什么;第三个境界,要学会从中能得到什么,我会用它什么。而我们现在基本上满足于第二境界,做得还不好,而且把第一境界丢了。识字的功能我们就丢了,尤其是高中生。识字在小学老师教得还比较认真,初中就差了,到高中最差。高中我们讲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们的老师都把识字的功能给放弃了。你看各式各样的做课表演,哪有说这个字怎么念他给你细抠一抠的?识字的功能又丢了,课又讲得不对,你说我们的课有什么用?所以我们现在的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哪里来啊?我们的整个社会,从媒体到广告,人们日常的交往,错字、病句不到处都是吗?字不会认、不会用的,到处都是,当然更不用写得好了!现在的语文连识字的功能都淡化了,我们学文章有什么用?所以我不管到哪里讲课,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识字,不管你的思想有多先进,多落后,第一条,先把这文章里不常见的字挑出来,讲清楚,然后亲自给学生示范这个字怎么造句,我也造,学生也造,我造一个比你好的,这些老师能做到吗?  
  记者:我看到有一次您做示范课的时候就是先查字典,有一些老师就这一点还对您有一些非议,觉得您做课没有您所说的那么有新意,没有跳出一般语文教学的窠臼。  
  徐江:这不是新意,这是基本功啊!每一次上课都要面临的一个基本功!所以为什么我要说他们不懂语文,查字典的做法当然不是新的,但它是基本的!从高一到高二,至少能学50篇文章吧,每篇文章里学6个生字,300个生字不就有了吗?说实在的我们常用字不就两三千字吗?所以说现在的老师连基本的东西都丢了,识字、造句,谁还把这些摆在他的教学日程里,写在他的教案里?到高中阶段你们的老师还重视不重视这些基本功?所以,这就是忽视了基本功!先不问课文你闹不闹得懂,但是你从中间学了七、八个生字,这基本的收获不就有了吗,语文基本的工具性质不就完成了吗?所以说你把工具性丢了,还谈什么人文性啊!  
  我们的教育是愚化教育  
  记者:您能就语文教育的第三个境界详细地谈一谈吗?  
  徐江:至于这个第三种境界,那就更谈不上了!为什么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愚化教育呢?语文,就应该让人越学越聪明,语文本来是一个教人聪明的课,是一个学本事的课,一个情感培养的课程,是一个锻炼分析能力的课程。而我们现在是啥也不是嘛,啥都没有,啥都丢了!这就是我提出的愚化教育!比如,简单的一个例子,吴晗的《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讲文天祥、闻一多、“不食嗟来之食”三个例子,来充分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但是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想一想,你用三个例子来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你为什么不想一想,用汪精卫之流的例子就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没有骨气?我们孩子们为什么就没有这种发问的意识,这不傻得很吗?所以我们的愚化教育把孩子们给愚化了!他们不会想到,文天祥、闻一多能证明中国人有骨气,汪精卫能证明中国人没有骨气,那中国人到底是有骨气呢还是没有骨气呢?这个矛盾应该怎么解决,你能说说吗?老师!没有一个孩子能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语文就是要让孩子们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成功!但是我们的孩子们没有这样的思维啊!  
  记者:能不能对“愚化教育”再举几个例子?  
  徐江:再比如《师说》,老师们一直讲,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和“学”两字同源,本来就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即使孩子明白,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分开了。分开了,但它们的依存性是不可分的,有“教”自然就有“学”的存在,提到“学”自然就有“教”的存在,它们缺了一个另一个就不存在。“教”与“学”互相依存,这是一个自明题。什么叫自明题,自明题就是从概念的内在联系上,就说明了它俩就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没有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就不存在了。“古之学者必有师”,既然提到老师就肯定有学生,既然提到“学者”就肯定有老师,他们是互相依存不用论的东西!不用论的东西我们还讲半天,当你把论点解错了,我们整篇文章的解读不就全错了吗?所以我们的老师这样去解读议论文不就是在胡说八道吗?不就是在糊弄孩子们吗?问题是这样,教学素质的问题它跟高考有什么关系?教学素质跟工作忙有什么关系?它跟你的工作环境有什么关系?你不会教就教错了嘛!我会教,我能教,我的学生就不愁考不上大学!考不上的都是没听老师话的?考上的都是没听老师话的。  
  再比如说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文章中说到中国的石拱桥为什么发达,首先,因为我们有勤劳的人民;第二,因为我们有优秀的文化传统;第三,我们有丰富的石料。当然,茅以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受当时那种所谓的政治意识第一的思维影响,在这篇文章里灌输了一种政治意识。但是这种思维明显有问题:中国的石拱桥发达是因为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那么外国的人民难道不勤劳不智慧了吗?任何两个事物比较的时候如果有差异,那肯定相同的因素不是决定这个差异的主要因素了,那么就得去考虑第二个因素了。所以,中国的石拱桥发达是因为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决定的,包括劳动人民的聪明,是劳动的环境和劳动的需要才改造了人,最原始的唯物主义论也是劳动环境和劳动的需要造就了聪明的劳动人民!因为我们的河多,我们的石头多,所以我们要过河,所以就要造桥对不对?尼泊尔到处都是石头,整个国家都在喜马拉雅山的石头堆上,但它石头再多,劳动人民再聪明,石拱桥不也发达不了吗,因为它没有河嘛!所以说,我们的生活需要造就了劳动本身!我的一个学生在一篇文章里说,如果中学老师能给我们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何必要等大学老师来给我们讲呢?所以说教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反思,起码应该让学生知道茅以升在这个问题上说的有问题!这种思维为什么非要等到大学老师来讲,这不就说明中学老师第一看不懂;第二,他看懂了但是他不敢说。这个不敢说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不让他说啊,还是自己的素质问题!而且更多的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一想到这是专家说的,脑子里就没有警惕、批判意识。只要是专家说的都对,这说明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素质还是有问题的! 
  【资料来源】http://bbs.cerp.com 
  【资料提供者】陈卫东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txy537 于05-12 12:55发表评论: 第1楼
  • 高。语文老师应该有诗人的澎湃激情,有小说家的想象力,有哲学家的严密,还要有杂家的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