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心

作者:南皮县第四中学 贾美  时间:2009/5/22 7:01:11  来源:npxls123原创  人气:1139
  发展的多元化格局、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多种文化思潮、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思想的形成、发展影响很大,目前学生爱心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为帮助学生找回缺失的爱心、落实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活动开展为契机,实施情境教学,给学生以爱的熏陶,让学生感受爱、体验爱。同时我注意以身作则,做爱心的实施者与传递者,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给以爱的教育。
  关键词:爱心缺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爱心”情感: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情感教学,给学生以爱的熏陶
  1、以课本为本,挖掘爱心教育素材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课程资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美的情感、美的心灵,进而体验美、接受美、欣赏美。语文教材中许多诗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传统美德,如父母情,兄弟情、亲朋情、师生情、故乡情、山水情等等,这些传统美德深受人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这些情感充分挖掘出来,以情激情,滋润学生的心田,常此以往就会使学生滋长出对祖辈父辈的感恩之情,对同辈对他人的深厚情义。一个人如果对父辈对家里人都缺情少意,那又怎可能有心怀天下的胸怀,去爱祖国爱事业呢?在熙熙攘攘追求个人利禄的时尚风气下,把爱撒播到学生心中,犹如把甘霖洒到禾苗上,有助于他们茁长成长。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阅读、品味这一类作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体味了《荷花淀》中水生嫂识大体、明大义、挚爱丈夫、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领略了世纪老人——冰心梦和泪中所包含的“有深仇有大恨”也“有大情”的“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赤子情怀。…在精美作品的反复阅读中学生接受了爱的熏陶。
  2、拓展课外阅读,延伸爱的熏陶
  世界文化博大精深,优秀读物比比皆是。为能让学生经常沐浴在爱的长河中,经受爱的洗礼,为此我要求学生订阅或借阅《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等报刊杂志,摘录自己喜欢的文章并写上点评。学生摘录的优秀作品我会整理打印下来印发给全体学生并利用作文课带领同学一起阅读欣赏比如,在爱的世界里感恩写到滴水之恩需要用心感受,而一旦学会感恩。人生也就走向了成熟。当我们被爱包围时,是否学把自己的爱给予他人,当我们学会把所有的感恩化成一种爱时,人生该是多么精彩啊读这样的。,文章,有助于涤荡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爱的教育、爱的引导。
  3、关注社会生活,强化爱的熏陶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各民族文化所推崇的基本价值,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追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若能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富有爱心的人和事,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并定期进行交流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意识,而且还有助于促使其思考人的生存意义,从而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积累同学们认识了蹬三轮资助贫困学生的天津退休老工人白芳礼,频繁演出、收入颇丰却无钱治病的爱心大使丛飞,开诊所不为赚钱、只为帮助苗寨人民的女赤脚医生李春燕,还有“慈师真爱感动天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的人民教师殷雪梅……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他们,而且还积极探讨他们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例如一位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到:“……丛飞是贫穷的,也是富有的。他身价百万,却身无分文;他穷得无钱看病,却富得让所有人羡慕——因为他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祝福和帮助;他走了,带着对家人、对孩子们的牵挂走了;他走了,在把光明留给需要他帮助的人们之后平静地走了。丛飞,永远地走了,但却永远地活在我的心中。丛飞,一路走好!”
  罗曼•罗兰说过“有爱,才有生命。”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博爱之心能使我们在认知领域中召唤实事求是,在道德领域中召唤良知,在审美领域中召唤和谐,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二、以活动开展为契机,实施情境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爱、体验爱
  就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很多品质的形成是在感受、熏陶中获得的。英国哲学家波拉尼提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并且指出默会知识是不能言传的,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性的。人类心理品质的很大成分也属于“默会知识”,有许多类似于“默会知识”的东西在感染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人为地创造有一定氛围和情境性的环境或活动,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活动,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爱心;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学习、实习的真实情境,因地取材,发掘其中的教育因素。例如我以学校开展建校二十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首先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来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成果等等,然后请每位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以导游的身份向各位介绍学校概况,接着配合学校开展了“我爱我校”的征文比赛及演讲比赛,最后开展了“我为学校献爱心”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学校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对学校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三、以身作则,做爱心的实施者与传递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观点’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对学生都缺乏爱心,又怎能去培养学生的爱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用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无私的爱,尤其是对后进生、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的关心、爱护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用我的真情打动学生,用我的真心感染学生。;学生张良宇商偏低,接受能力较差,我常常利用中午时间给其补课。我用我自己的行动来做爱心的实施者与传递者,引导那些爱心缺失者向好的方向转化。经过自己的努力,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之间关系较为亲密,团结互助的风气较以前相比浓厚了许多;和家长、老师交流时,他们均反映学生变化较大,会进行换位思考了,懂得关心人、体贴人了。已毕业的学生逢年过节经常打电话、发短信给我,祝我节日快乐。有时他们聚会也会请我参加。付出总有回报,我一直深信只要自己心中有爱,爱就无处不在;你给了别人一缕阳光,你就会收获一方晴空。
  前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所谓教育,就是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我们都能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爱这一种美德的种子播洒到学生的心田上,采用各种方法来教育他们、感化他们,那学生的心灵就会撒满阳光、他们就会健康和谐地发展,那我们的校园就会温馨快乐,家庭就会幸福美满,社会就会繁荣和谐,我们的教育将富有乐趣和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