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作者:佚名 时间:2009/8/26 14:14:35 来源:qdcjh 转发 人气:628
我今天主要讲四点:
一、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
现在有一种提法——“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评价标准”,对此我不完全赞成。大家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在改革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课改的制约。但是,是不是我们现在只要把评价标准弄清楚了,我们的课程改革就能成功呢?我认为目前就上海而言,二期课改有了课程标准、有了教材、有了实验学校,但是从学校实践的真正变革的层面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我们要认真地投入、去实践,去研究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的意义不仅是单向的,要努力实现两转化——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真实的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这种实践的必要性还在于它是一次检验,是对我们现有的课程标准的完善、丰富、发现和再创造。
我们需要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开放的态度首先就是一个探究的态度、一个在改革中大胆实践的态度。这个过程首先要求课改决策人员、教材编写人员、乃至广大的教研人员不要抱着我是课改指导者的身份到实践中去跟老师们交往,而是抱着在课改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发现实践中存在的向题和困惑的心态。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师,也要把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看作实一个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而不是等待有一套操作方法和一套评价指标的过程。因为我在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常常感到“模式”和“操作”这两个前一段非常热门的东西对教师智慧、创造意识的压抑,压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老师自己都忘记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能够思考的,我是可以有创造的,只期待着现成的“模式”和“操作”。大多数教师都是想改革的;但也有不少人似乎认为有了这一些,就能够比较方便地、快捷地进入到新课程。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利于教学改革深人开展的,因为真正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转型性变化。如果没有自己的投入、思考、实践,就难以使这场改革变成真正的实践而产生真实、有效的结果。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有两个标准:第一是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反思;第二是不追赶时髦,会对时髦作出评价,而不是因为时髦所以跟着走。因此今天首先要说的就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办法,关键是要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要把我们整个教改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深化,使我们的行为能体现出新的理念,同时,也就能不断形成我们新的对“好课”讨论标准的认识。
二、研究讨论课堂教学的评价观
评价是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非常有力地推动改革发展的一个抓手。但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首先需要更新的是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在讨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课堂教学的评价观的更新问题,因为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是一个新问题,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期望马上来制订一个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讨论将很难深入,因为任何一个评价指标产生的背后,都有一个评价观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的、要努力去做的是对我们过去的评价指标做—个透析,做一个它背后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透析,同时还要搞清楚现在要做评价,我们的评价观是什么?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也许我们才说得清楚我们为什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用那个标准来衡量,或者我们可以说得清楚,为什么要改变过
去的评价标准,要用现在的评价标准。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二是我们已有的实践层面和对这个层面的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反思;三是跟个人的经验、理念、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所以可以说课堂教学评价观如果没有做一种前提性的深入探讨的话,将是千奇百怪而且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今天的讨论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作为前提性的追求,然后来讨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具体地讲,课堂教学评价观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只有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编制具体的评价指标:
1、一个是怎样认识课堂,即课堂教学观是什么,这涉及到对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功能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性质的认识,这涉及到关于课堂教学的目的、过程、效果,同时还涉及到上面讲的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对这些东西理解得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从价值性质到目的、过程、效果,四个方面不是并列的关系,价值是灵魂,性质的认识是对核心的把握,然后渗透到目的、过程和效果。
2、持怎样的评价观,这涉及到为什么要评价,评价的,陛质、谁来评价、评价的双方及双方的关系、评价什么、如何来评价等一系列跟评价直接相关的问题。这些直接相关的认识性的问题弄清楚了以后,还涉及评价方案的形态。现在比较多的评价方案的形态是“并列式”评价方案,往往看不到评价之“魂”。目前广泛应用的等级制评价方案大多是缺乏梯度的评价方案。所以在讨论具体的评价指标的前面,应该有一次关于课堂救学评价观的大讨论,否则很容易陷入到具体,陷入到评分标准,而忽视了它背后的灵魂。
三、进行改革的合理性,适合性的研究
评价观的形成过程不仅需要有认真的理论探讨,还需要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已经有了实践形态的改革实践作出深入的评析,即评价观不只是理论问题,还应验证今天改革实践。大家一起深入到改革实践中来,讨论评价观,以形成评价观。基于自己的实践,老师们要有一种直面改革实践的批判、研讨、分析然后再提升的过程。我认为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还有相当强的传统影响;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新的东西、新的形式;新的追求。在这种新的创造以实践方式呈现的同时;又出现了老问题的新表现。
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还是比较多地对教学做一种预设方案的实施;教学比较多地是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老师制定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这样的强化程序式教学,按传统教学观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在新旧理念交汇碰撞的今天,有些青年教师对传统的一套还没有学像,是因为我们对新东西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晰,还没有认清传统的方式从当前和长远来看它的问题、局限到底在哪里。它的根深蒂固的危害在哪里?它与教育内在秩序的背离在哪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反思,不断去重新认识我们传统教学中非常熟稔的东西,依然是我们要想形成新的评价标准前必须做的事。在一批改革的先行者、在我们的教师队伍、教研员中,都能体现出他们对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理解以后的比较大胆的改革实践。这种改革性的尝试,作为探索者来讲,它是思考以后的行动,但对于模仿者来说,往往就会转化成形式化的东西和教条式的东西。我们往往喜欢把好的东西形式化、教条化,结果在好的东西还没有很好地长大的时候;它已经开始被窒息,开始僵化。对今天在进行的改革,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要防止形式化、教条化。
1.关于形式化,即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目前,新的东西的形式化也不少,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泛化等,是为做而做,为改而改,不讲究为什么。我认为形式永远不是绝对的,形式是可以选择的,要靠人来利用,不是简单地有这么几个形式就是好课。
2.关于教条化:跟形式化有差别,其问题在于忽视了教学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的一个活动过程,忘掉了具体,拿一个框架来套,不管哪一科、哪一类学生、哪一类学校、哪一类教师。比如“质疑”,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去质疑了。还有“探索性研究”,每个层面上都要探索,从幼儿园就开始探索了,没有序列、没有过程、没有重点、没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对学习生厌往往是因为我们教师教学的教条化,把一切弄得没有了滋味、没有了一种具体情景中的学习需要。这两种现象(形式化、教条化)如果不去重视、不去研究、不去改变的话,它可能会成为窒息新课程发展的一大杀手,因此,我们要进行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
四、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生学习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3、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正确认识自己
连自己都不明白的事情,怎么指望别人去认同。学校的环境、学校的师资、学校的设施、学校的信誉度等等,自己必须理智地分析,不能人云亦云,动辄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设施一流、信誉第一,那种“三星级标准、五星级服务、一星级收费”糊弄过路客的办法,对于教育而言无异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很痛又得强忍着。我们知道,认识自己是最难的,但是一个清醒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气量和勇气,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长处,认识自己可发展的平台,同时也要认识自己的短处、劣势.尤其要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为自己学校的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是打造品牌学校的关键环节。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的长处,亦即学校所获得的荣誉主要集中在管理、校园、德育、体育、高考、中考成绩等。但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缺乏特色与品牌支撑,学校宣传没有形成整合效应。
二、寻找支撑性理论
品牌学校的策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全新的谋划。换句话说,就是要转变思维方式和角度,以新的视野和新的理念去解决品牌学校打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策划者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学习,及时吸收现代教育思想,要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宏观环境对品牌学校进行适时调整,这样打造的品牌才有可能永不落后和掉队。
三、寻找闪光点
经济领域中的成功品牌往往源于某些独特之处,显然教育教学也需要教育特色或办学特色的支撑。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打造品牌学校必须在充分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以创新和光大的意识,找出自身的个性和优势,以此形成独特的亮点。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要无中生有,有中出新,新中求变,熠熠生辉。当然,也要有所依托,不能不求实际,无端臆造。
四、升华自我
市场营销经常强调“卖点”,没有卖点的东西只能是大路货,谈不上品牌.更谈不上系统运营,只能是随行就市自生自灭罢了,教育同样如此。每所学校可以与其他兄弟学校横向比较,再通过教育“市场”的调研,适应社会的需要,寻找到教育的“卖点”,然后在“卖点”上强化,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注重营销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商业领域,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自然也脱不了干系。正因为如此,学校在提高办学层次的同时,要学会营销自己。而成功的营销首先要有精心的包装。港台歌星的演唱会,十分注重舞台的设计,尤其是演员的服装,都是精心设计。演员的水准已经很高,还要通过包装来提高演唱的品位。同样,学校在强化品牌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形象的设计,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还要通过新闻媒介、召开推介会(如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来推销学校,使学校在推介中逐渐成为知名学校。
六、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但是,它一旦创造出来,就是一种能动的教育力量,反过来影响这所学校的师生员工。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校园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北大、哈佛校长经常换,教师经常换,学生经常换,可学校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校长要不断提醒教职员工,将学校的“工作目标”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统一,并形成共识。也正是这种共识的产生使得全体员工在了解教育使命和教育核心价值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投身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并积极地影响家长和周围的人,进而扩展和强化了学校与家长基于教育共识而产生的品牌忠诚关系。
优秀的学校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此时,学校和品牌已经融为一体,传统积淀、文化氛围、办学理念、学风、教风等要素构建起了学校品牌的根基。
七、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
校长和教师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核心和关键。品牌学校离不开品牌校长和品牌教师。
赢得教师,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素质教育呼唤教师素质的提高。当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尚难以完全适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否建设一支具有优良师德,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
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根本上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个体素贡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本身就是学校品牌的重要内容。
当然,“先进的教育设施、浓厚的科研氖围和充分的主体发挥”也是打造品牌学校所不可或缺的。
品牌如同市场一样,是按照其客观规律运作的。中国学校的品牌意识普遍没有觉醒。一些民办学校虽然有了品牌意识,而品牌策划与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通常,一些学校在品牌前期知名度的推广上往往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可是一旦品牌晓喻之后,就疏于管理,而且也不知道如何继续维护和提升品牌,结果一开始由广告宣传塑造起来的良好品牌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间就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直至退出竞争的舞台。
铸造品牌对一所学校来讲,是一个异常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校和社会对教育品牌都需要有一个更深刻、更理性的关注。学校要想长久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忠诚,需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市场环境的完善、家长的逐渐觉醒,将作为一种外在压力,促使教育品牌的创建者进一步规范和理性地运作。此外,提高品牌建立的理性认识,自觉遵循品牌建立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会管理自己的品牌,也是中国学校迈入市场经济必须要补修的一门功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