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备好课

作者:佚名  时间:2008/8/30 17:05: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90
  要想上好课,就要备好课,而导语在备课中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它是“开山的第一炮”,是“打鼓的第一槌”。极富创意的导语能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但总原则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导语应与讲课内容相关,力求语言生动,有启发性、渲染性与挑战性。我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备课总结出以下几种导语设计方法。
  一、 析题直接导入 
  即对所学课文的标题进行解释以导入新课。如我在讲《故都的秋》时,用了这样一段导语:“秋”是中心词,“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这些特点就集中体现在课文的景物描写之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故都的秋的特点。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对标题作了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重点突出。
  二、 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三、 诗文名句导入
  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起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我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引语,立即唤起了学生对映日荷花的联想,从而对月下的荷塘产生了好奇,注意力都转到课文中来了。
  四、设疑问造悬念导入
  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用如下的导语: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不可冒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史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可是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的是什么本领?孔子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趣闻轶事导入
   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神话、传说、典故、轶事,吸引学生。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神、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雨中登泰山》一文时,这样导入:
    同学们,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话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传说,在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说话的声音化作了雷,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他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当教师把课堂气氛调节得使人轻松愉快时,学生的心理也调节到了愿思、乐学的境界上了。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六、音乐渲染,先声夺人  
  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我在讲李清照的《一剪梅》时,这样导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其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写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作品,其中有不少被谱成了现代歌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李清照作词的歌曲《一剪梅》。课在《一剪梅》的音乐声及学生的吟唱中开始。这样导入,会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成功的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
  能否妙用导语是我们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