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诗,语文如画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2/28 10:04:32 来源:变脸天使转发 人气:1088
倾听学生的声音
我踏上了三尺讲台,至今已度过了19个春秋,就和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始终走在语文课堂的前沿,我忠实地记录下我的心迹,以期唤起我的同行们对教育职业进行新的思考,做一个能享受教育之乐的老师。
走进课堂,我会静默如一湖春水,面带微笑,听学生的读书声,那声音如清晨动听的鸟鸣;下课之后,我会沉稳如一座大山,倾听他们心中的喜悦与烦恼。在倾听中,生命之花在三尺讲台下开得灿烂如火,异彩纷呈。课余我带领学生瞻仰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拜谒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游览美丽如画的天龙湖,考察历史悠久的孔子还乡祠,采访夏邑当今英雄劳模。期间,我和同学们一起写观察日记,谈古今英雄,绘动人传说,摄美丽镜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在生活中倾听学生的心声。
2007年6月17日,那天是父亲节,同学们正在紧张地复习,迎接第二天的期终考试。清晨,同学们送给我一束鲜花,有康乃馨等,开得鲜艳芬芳。我忍不住用手轻抚那盛开的鲜花,嗅到了它的芳香。这是我们班一群小男生和小女生为我在花屋里精心挑选的,此刻我心中感到欣慰和自豪,因为我听到了花儿绽放的声音。
早读放学,一个叫柳叶的小女生偷偷地送给我一封信:
亲爱的李老师:
您好!我不想离开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可是我别无选择,别了,我亲爱的语文老师……在这儿我曾经留下欢声笑语,也曾经流下泪水,这儿的一切将成为我美好的记忆。虽然我要走了,但我会常来看您的。以前,我可能做过令您伤心头痛的事或说过不该说的话,在这里我只能说声“对不起”!我是无心的,请您别介意。同时我还要说声“谢谢您”!谢谢您给我的关爱,给我的帮助,给我的激励,谢谢您给我的一切。而我却要无奈地离开,是不是很令您失望呢?我真的不想离开育才学校,离开咱的班集体,离开您——我亲爱的语文老师,可父命难违。李老师,您知道吗?自我们相识以来,您是我心目中最棒的语文老师,我不会忘记您讲课时那双充满爱的眼神,更不会忘记您的谆谆教诲,我会像您说的那样:“做最好的自己,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亲爱的李老师,别了,虽然我们将要分开,但我们的心还是在一起的。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如果您不介意,那我就叫您一声“老爸”好吗?
我在放学的路上,展开了这封信,心中感到欣慰和悲凉。欣慰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和尊重,悲凉的是一名学生将要离开我。这是一名特殊家庭的学生,在班内很不起眼,除语文成绩较好外,其它学科均非常薄弱。我对她的照顾的确很少很少,愧疚之情涌上心头。
曾记得2006年教师节,我正在办公室写稿,一名叫啾啾的学生送我一瓶祝福星,那是她用彩纸亲手折叠的,共有几千颗,我知道这个数字的含义,那是我生日的数字,每颗祝福星里都有一句祝福,组成四首诗,这是事后才知道的。我不知道她用了多少时间,但我知道那是用心叠成的,至今我不忍心把它一一打开。我有时捧着它,静听学生的心声,聆听花开的声音。
只有倾听,花开才有声。因为倾听是对话的前提,教师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至美的人格只有在倾听中一一呈现。师生互相欣赏,互相接纳,教育之树才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民主之果。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教师,我想说,教师的幸运是人生的旅程中有如花的学生相伴,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师的生命更加如诗如画。
让每节课都精致起来
2008年3月15日上午,我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语文课,课题是《七十封信充满爱的旅行》,这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没有的一课。课堂教学围绕阳光女生马玥展开。
马玥,河南省商丘市一中14岁的学生,家境贫寒却品学兼优,2007年9月1日,她被确诊为骨癌,左腿高位截肢。面对命运的劫难,这个女孩表现出的乐观和坚强感动了周围所有人。2007年1月6日,马玥当选河南省第二届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当商丘2007年9月发出全市中小学生向马玥学习的通知时,我就开始考虑“如何把向马玥学习同教学相结合”,之前,作文课上,我含着热泪深情地给同学们读完了《教育时报》记者刘肖采写的通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记河南省商丘市一中14岁女生马玥的故事》,同学们也泪流满面,深深地被她的事迹所感动。
我和所担任的八(2)班68名学生,都饱含深情地给马玥写了信。并寄去了我主编的《新世纪中考满分作文》及我班师生作品集《花开的声音》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本书。
这节课就是我在收到马玥回信后精心准备的。
配着《感谢你》的视频音乐,我和父母、妻子、孩子、学生的合影依次呈现在屏幕上。这样的开场白把学生包裹在浓浓的温情中。
进入正题,播放了我制作的视频歌曲《哦,马玥》后,简单回顾了马玥的感人事迹。紧接着,我让两个学生读了自己写给马玥的信,并请学生进行“美点追踪”,分析文章美在哪里。接下来的环节是“妙笔生花”——让学生为马玥撰写颁奖辞。
学生李宗伟写道:生命的脆弱在她面前化为虚有,她用行动证实了坚强的存在。生活的坎坷成为她生命的垫脚石,隐形的翅膀带着她飞翔。生活因她而精彩,生命因她而完美。
一个个发言学生的颁奖辞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随后,我分别朗诵了自己和报社组委会给予马玥的颁奖辞。更热烈的掌声中,学生们在比较在汲取。
接着,我带给了学生最意想不到的礼物——马玥的回信。所有的学生认真聆听着我带来的马玥的感动,眼神中流露着对马玥的关切和敬佩。最后,这节课在《让世界充满爱》中的背景音乐中意味深长地结束。
不久,我和同学们写给马玥的69封信和马玥的回信以《七十封信:充满爱的旅行》为题发表在《教育时报》,并加了编者按。
把身边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教材,学生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还能感动别人,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准备几个月上这样一节课,我觉得特别值。
我注重语文教学的课前准备,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做成精品课。上一节语文课,我往往用四五个课时作准备,而且,准备不是简单地备课本、备学生,而是在追求一种目标: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让学生在感受人物情感的同时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我在把语文教育当成最富诗情画意的事业来做。
全国著名青年语文教师袁卫星给了我褒奖:“李老师是是学生心目中最棒的语文教师,是一名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师,是一名有个性的学者型语文教师。他的语文课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做人的真诚。他在教学中注重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让学生开发潜能,完美人性,完善人格,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然,学得快乐。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感动。”
痛并享受着语文教学的快乐
有人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我却感慨:“做人不做男人,教书不教语文。”
感慨源于两点:一是各级语文优质课比赛中女性比重偏大,二是社会上“只要是中国人就能教语文”的偏见。
有这样一个故事:语文老师张某怕什么呢?最怕什么呢?批改作文!每次两班作文150本放在桌子上,像小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每节改5本,需要30课时,不几年,积劳成疾,呜呼“夭折”,死不瞑目,还想着作文没批改好,死后还经常到办公室去闹鬼,同室的语文老师也深感不安。老师们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语文老师办法妙——把学生的作文本全部放在张某老师的办公桌上,如果再来,就让你批改作文,因为张老师最怕批改作文。从此张老师再也没来闹过鬼。
这些都是对语文教师的艰辛而发的感慨。做过语文教育的人都知道,现在的语文难教,承载的任务太重,面对的挑剔太多,且不说语文工具性特点给教师下达了并不少于其他学科的训练任务,语文人文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除专业能力以外的更多更高的要求,教材几乎年年变,混个“脸熟”尚且不易,不管你多么费尽心思设计教法学法,它总似断臂的维纳斯难得完美,教语文确实是重活、累活,但是我认为它更是细活、心活。而我又缺少女同志的音质清纯,抑扬顿挫,我唯有充满激情,加倍努力,丰富学养,充实理论,大胆尝试,拼搏进取,这样才能在三尺讲台,撑起一方语文的新天地,男性经营的天地,一定会更美丽。既然选择了语文,那就投入地爱一回。
语文教师不能不读书。每年1000多元的报刊费用,家中两三万元的藏书,教学理论方面的、思想修养方面的、做人之道方面的,种类繁杂。
我读朱永新《理想的教育》、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探索》、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艺术》……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并不是枯燥无味地自我重复,而是由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细节组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和片段都意味着一个教育时机。
读书让我感到底气十足,在教育中行走的脚步更加踏实有力;读书让我心中升腾的是立志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渴望。
“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我用行动证实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句话。读书之余,我用笔记录下了自己思想的足迹,努力寻找教育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事件,记录下生命中的一份份感动,并努力把这份情感传达给学生。
语文就是生活,以语文的方式生活就是把生活本身当作语文。这也是贯穿我的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们也都把生活当成了大写的语文书。我班学生陈焕焕在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得二等奖的《魅力语文》的开头写道:“语文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阅读时,是语文在指导;当我们在交往中,流利的言辞、锐利的话语无不表现出多彩的语文。”
多年的语文教学也让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实用手册”。
我从从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始终把本领用在备课上,功夫显在课堂上,让课堂的每分钟都产生效益,用课内的“高质”赢得师生课外的“减负”。
我凭借自身为的优势,让学生互评作文。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读书,精心设计精品课,以抵抗当今语文教学中一些被动的和任务性的精力投入。
教材上无论安排几个课时讲一课,我都通过精心设计一课时讲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分析名著,看《感动中国》《道德楷模》等颁奖晚会。我甚至把看《感动中国》和《道德楷模》的颁奖辞整理打印人手一份,让学生学习。
这些内容考试虽然考不着,但是能无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让他们在感动中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价值。我想,如果新课改对教师的培训是蜻蜓点水式的,如果语文教学不摆脱为应试而采取的简单的短视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做诗情画意的阳光教师
我把自己现有的成功归结于三个方面:有梦想,有方法,有恒心。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教育家。为了向这个目标迈进,我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名家学习。朱永新、陈金明、张定远、陈仲梁、魏书生、李镇西、韩军、袁卫星……我走出去拜见他们,不能见的就阅读他们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坚持每天记日记、练书法。这个好习惯已经伴随我24年。扎实的文学功底帮助我出版了《菁菁校园》、《新世纪中考满门作文》、《花开的声音》、《一生的感动》、《如诗的语文,如画的教育》,扎实的书法功底使我入列当代百名硬笔书法家。
因为向着梦想迈进,在别人眼里我总以充满激情、富有诗情画意的阳光老师形象呈现。
每天早上学生跑8圈我跑15圈3000米,学生说“比兔子跑得还快的”那个人是我;体育课上,拿起跳绳跳得满头大汗、学生围成一圈为他数数的那个人是我;每天穿戴整齐、皮鞋黑亮,出门照照小镜整理仪表的那个人是我。
在亲人朋友圈里,我是一个“多情”的人。“母亲,我端详着您的遗容/您的泪血染白发/我哭您一声大娘,喊您一声妈/您把我当作儿子一样看/我怎能不把您当作妈/母亲走吧/儿再送您一程/因为您一生行善,一生虔诚/天堂就是您的家/母亲,安息吧/来世,儿还叫您一声妈”我在岳母去世三天火化后写的这段诗,让妻子每每读起每每动容。
我是一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我家的钟表始终比北京时间快15分钟,我常常是第一个踏进学校大门的人。从早晨5点半到晚上11点,我每天按着制定的天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5年计划、10年计划来处理学校管理事务、备课、讲课、读书、记日记、写教学随笔、练书法。有健壮的身体做后盾,我工作起来精力充沛。
因为秉承“生活即语文”的理念,生活、学习与工作其实已经成为我重要的教育资源,我用自己的每个细节在向学生教授“语文”。
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在阅读的寂静中,我经常进行着歌德式的反思、卢梭式的忏悔,并准备着用贝多芬的耳朵去领悟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涟漪。在反思中,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伴随着同学们的喜怒哀乐,过着平凡而充实的生活。如果说到追求,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结芬芳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我祈求我们的孩子所接受的语文教育能够给他们一生带来良好的深远的影响——祈求我的教育梦能梦想成真。当然,也许你、我永远成不了教育家,但至少——为了心中的理想,我们可以努力到皱纹爬满脸庞!我相信只要用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去拥抱生活,去看待工作,去对待学生,明天一定会变得更美好。我会更加努力,去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仍然觉得自己年轻,我喜欢这样想——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我深深觉得,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我要一直向前走——让梦想牵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让生命成为一架云梯,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话永远激励着我一直朝前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