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激活学生的感情

作者:曹飞  时间:2010/12/26 8:22:51  来源:曹飞改编  人气:435
  曾经,听到同行说“语文课实在是主课里的副课,学生根本不重视”,心里很不是滋味。诚然,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语文课当然不吸引人,语文教学的目的仅是为了帮学生考试赚高分。但是,语文课就没有其他功能了吗?能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多一点情感的陶冶,远离点功利的目的呢?
  一、充分自主,引领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功感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表现的需要,性格内向的人也不例外。玲玲原是一个害羞的女孩,但她看到别的同学表现自我时的得意与骄傲,心中也是向往的。于是,我选择了推荐她参加朗读比赛的契机,以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也便于玲玲展现朗读水平的课文《金色花》为诵读材料,用一节课给玲玲当舞台,让她真正做一回主角。玲玲因为内心有着表现的冲动,所以一直很听从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也很认真地表现自己。在领读字词、试读第一部分、分析第三个细节、全诗朗读的步步实践中,一点点地感受着自己逐步显现的潜力,感受着自己渐渐被同学们认可的快乐。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成功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她越来越有自信了。
  对于其他同学,这堂课也是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乐园。他们为了班级荣誉,为了同伴水平的提高,主动思考,积极出谋献策,对《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所渗透的浓浓亲情自然有了深切的体会,这从学生清晰的分析、深情的朗读中就可以得到验证。
  至于我,这堂课我的工作主要是课前的思考。因为在班级里,如果没人关注玲玲,她可能是老师颇为喜欢也无需过问的不操心孩子,可能始终没有在同学面前展露自己的机会。作为教师,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一定要唤醒他们的自信,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加热爱学习。有了这样的思考和策划,课堂上,我不过做了穿针引线的事,既没有太多地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也没有将课文分析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甚至没有范读(学生们一直认为我的范读是很精彩的),但我知道学生自主学习的收获是丰富的。
  二、有效合作,引发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满足感
  小组讨论,这在我们日常课堂上是很普遍的教学行为。然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让同学们都得到了合作的益处?从我教学实践的情况看,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学习习惯(包括讨论、记录等)的有效训练,否则往往流于形式。而集体合作,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从知识、能力和修养等诸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获得感悟和启发,何种方式,是无关紧要的。当然,有效的合作还有赖于真正的教学民主,如果形式上尊重学生意见,而事实上只尊重标准答案,是不可能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的。作为教者,应尽量多用商询的语气,征求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另外,适时适当的鼓励,也有利于实现课堂的有效合作。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甚至点头、微笑、鼓掌,都让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勇于并乐于表达,热情为同伴出力。而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恰恰在这争先恐后的“提醒”、“建议”中完成了。
  三、积极探究,引导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愉悦感
  学生真正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还在于切实发现自己知识有所增进,能力有所提高,情感有所释放。而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诗歌不厌百回读,挚情美意读中悟。《金色花》是一首至真至纯的优美散文诗,其“美”的意韵需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在很多诗歌教学唯“读”是举,就一个“读”字了事,这其实并不可取。有很多学生并未真正被作品打动,只是靠良好的朗读技巧声情并茂地读,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将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朗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从语气、语调、情感等角度,总结朗读经验,既就此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能力。质疑、辩议、分析等更是常用的探究学习方法。当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在边疑边读边析中,品味到了《金色花》中宗教色彩的神圣又神秘的魅力,感到了满心的喜悦和欢愉。
  这节课,我没有用自己惯常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轻灵的背景音乐,没有漂亮的金色花和圣母、圣子的图片,就连板书也似乎很简单,但同学们课后都挺感动,为《金色花》中醇醇的母子之情,为泰戈尔先生热情唱出爱和美的赞歌,也为一名默不作声的同伴获得了一次小小的成功。除此之外,我想,他们说不定也会为自己助人的热忱和努力感动吧。有了这份感动,他们多半不再会把语文课当“副课”了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