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 “互动模式”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2/22 20:35:22 来源:盐香风色转发 人气:491
一:做好互动准备。
1:动员。我们从作文批改,尤其是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互动的必然性;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批改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互动的重要性;从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条件入手引导相信互动的可能性。通过以上动员,学生激情空前高涨,这就为学生自主合作提高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基础。2:分组。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能够得到良好组织和有效调控,我们把学生分成五至七个互动小组(小组每组10人左右,有正负组长个一人)。分组时,提请学生考虑以下原则: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组合,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组合,以合理的人员配置作互动的能力保证。三是可变性原则:从动态(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人才应及时调换小组,以扶“贫”济“困”)方面考虑可变组合,以必须的人才流动为“互动”的发展保证。
二:进行“互动”批改。进入批改阶段,我们按“四互”要求进行操作。
1:互定标准。每次批改时,我们引导学生在严格掌握共性标准(评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例如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的前提下灵活处理特殊情况(某类文体的某个或某些相关要求)。我们分两步付诸实施:起初,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有关作文知识、规律、组织全体学生商讨决定相应标准;往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交换意见直至明确批改要求。
2:互改习作。开始正式批改时,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先由一个同学批改本组内一个同学的作文: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及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二是再由两位组长把关,复改自己以外的作文,不只对作者而且还对初评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吃不消的作文进行总体把关,了解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状况,摸清行情,积累材料,为相互指导做必要准备。
3:互谈体会。这是“互动”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加强评改者与评改,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操作时可分两个步骤。一是小组内交流。先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以及教师“对话”,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疑惑,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二是小组外交流。统一安排时间,由各小组推派的代表就习作者和评改者双方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在全班范围内取得“互动”效应。
4:互推佳作。这也是“互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互改成果,推出范文。互推佳作应体现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鼓励性。每次作文,小组内至少要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学习。那些写作水平一直比较高的同学,当然应鼓励其“冒尖”;那些小组内一直无缘入“围”的同学,更应予以“关爱”,鼓励其“出墙”。二是集体性。誊写或打印前,习作者须按初评、复评以及师评意见自我修改,然后提请组内同学再次修改;誊写或打印后,全班同学以及教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
我们认为这一“互动”模式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了新课标理念。作文批改由传统状态进入“互动“状态,这不只是形式的转变,更是观念的转变,首先”主角定位,实现了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传统批改中,教师动的过多,几乎包办了一切。“互动”批改时,学生的“互动”以至“自动”,使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其次,目的定位,实现了由“评”向“改”的转变。在传统批改中,囿于时间、精力所限、即使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评”指出学生的不足,评价其优点。“互动”批改,除了保持“评”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视同学、老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归根结底训练并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再次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方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第二:提高了创新能力。与语文教学其他环节一样,作文批改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互动”批改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的方法可供一试。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批改作文时,由学生自己操作,这在范围上、程度上均为其知识的内化,迁移及至运用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大多数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以及自己的习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二是它有利于“产品”的出新。应该说,学生的写作就是一种创新。“互动”批改作文使得全体学生体验有关“产品”并进而出新有了可能。一篇作文经过他人以及自己反复推敲、修改,形成很大甚至根本程度的变化,这也是一种创新。
第三:加强了人格修养。作文即做人,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互动”批改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首先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前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那么作品边会在“互动”批改中成为众矢之敌。如今人人反复推敲,力争被评佳作。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从初改到复改及至推、改出新“产品”,这是一盘通力合作的“棋”。一“着”不力,便可能满“盘”不够“经典”。这一切是要学生有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做保障的。再次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信心。毋庸讳言,“互动”开始是不太如人意,但经过指导、训练,学生一次比一次提高了水平。这就能激发学生批改的成功欲望,增强成功的信心。
这是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作文批改中的一点浅显的探讨。有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同仁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