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与语文教学
壬辰年到了,也就是龙年到了。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这一生肖是源自传说。“龙”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从辛字头,从蟠曲之体,为会意兼象形之字。“辛”字像古文形体棘刺之形,本义为“铁腕手段”,引申义为“威权”。龙是中国人心目中特有的一种神物,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在帝舜的时候,董父因驯养龙很好,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夏代也有驯养龙的人叫刘累,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从这些传说看,至少在尧舜禹时期,人们跟龙就有关系。世界上虽然并没有龙,然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龙。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一句“龙的子孙”,会让所有的中国人倍感亲切
在先秦的文献中已有关于龙的记载,比如在《左传》当中谈到,鲁昭公29年有龙出现在晋国的城郊外。西汉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记有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丰收的祀龙降雨活动,而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也有龙的形象。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了。关于龙的来源,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以蛇说为最早和最流行。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除了动物起源论外,还有人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了“雷电说”。王充在《论衡》中分析说:“雷龙同类,感气相致”;“龙闻雷声而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而《山海经》里出现的雷神,正好是一副龙的形象。
最早将龙与炎帝、黄帝联系起来大约是在汉代。而把龙和帝王联系起来,进而成为帝王的象征,也是从汉代开始并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与司马迁有关。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被称为“相龙”。虽然相龙究竟指什么,史家说法不一,但秦始皇与龙神拉上关系是无疑的。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高祖本纪》中所说: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大水域边上休息时,突然下了雷雨。刘邦的父亲出来找刘媪,看到一条蛟龙盘在刘邦母亲的身上。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上了刘邦。刘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国诸侯王后裔的身份高贵。为了抬高自己树立权威,刘邦及其亲信便编造了这一荒诞的故事,把自己说成是龙之子,以使人们像尊崇龙一样尊崇他、畏惧他。可见在汉代,龙与皇帝就有了某种联系。
但把龙和皇权联系起来,可能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千秋节”,当时有一种铜镜叫盘龙镜,上有一条龙,还有铭文“千秋”,这种铜镜的用途是在千秋节的时候由皇帝颁赐给一些有功的人,或者是由下面的人敬奉给皇帝。这个盘龙镜当时叫做“天子敬”,从这个角度讲,龙就和皇权联系起来了。而真正把龙作为皇帝象征,还从明代开始。皇帝穿龙袍,这个规则就是从明朝制定的。龙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以后,它在很多地方就成了皇帝的专属品。比如皇帝即位称为“龙飞”,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龙文化影响很大。佛教中的龙王、龙珠、龙宫信仰及其传说与中国本土龙文化融合,使中国龙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在佛经中,有一个名叫“那迦”的神兽,这种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佛教中的那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佛经转译为中文时,那迦顺理成章地被译为龙。在佛教中,龙是护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神通广大,被称为“龙王”。据佛经记载,龙王在居住的海中有庄严华美的宫殿,佛曾到海底龙宫中宣讲佛法,这些内容对后来中国龙王传说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龙王的神力,佛经中的记载与中国的传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降雨功能。中国民间盛行的求雨祈龙王风俗,是与佛教说法有关的。中国道教善于改造吸收各种神灵信仰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道教就借鉴参照佛教,引进龙王并加以改造,创造出自己的龙王系列,形成了自己的龙王信仰,名目繁多超过了佛教,达数百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道教中龙王的职责主要是兴云布雨,据说,在百姓遇到炎旱之时,天帝就派各位龙王前去布云施雨。发展到后来,凡是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池井,莫不驻有龙王,而龙王庙也随之遍地而起。
龙文化,在中国民间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及节日与龙有关。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龙当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统治者甚至还把龙的出现当做国泰民安的象征。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更有龙舟竞渡的盛大民间娱乐活动。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竞赛,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恪尽神职,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沈从文《边城》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围绕端午龙舟展开的。舞龙,是中国民间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一种仪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囚牛:性喜音乐,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嘲风:喜好冒险,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常把它安在钟上。狻猊:形如狮,喜欢蹲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赑屃(bìxì):似龟,好负重。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狴犴(bì'àn):平生好讼,其形似虎,往往刻于狱门之上。负屃(fùxì):平生好文,常盘绕在石碑碑文头顶。螭吻(chīwěn):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作建筑物上的吻兽。
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语文教学离不开龙文化,龙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如成语中就有很多含“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游云惊龙、龙马精神、龙盘虎踞、龙腾虎跃、龙章凤姿、乘龙快婿、生龙活虎、笔走龙蛇、叶公好龙、鱼龙混杂、画龙点睛等,诗词中的龙意象就更多了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名篇中都有,词牌名中的《水龙吟》也很有名,苏轼、辛弃疾等都有名篇佳构,楹联文化中“龙”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兔年、龙年、蛇年中的春联含“龙”的极多,歌词中含“龙”的内容也很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略知一二中国文化的人,就一定对中国龙有所知晓,记得我在美国中学考察时,就看到美国学生所画的很多中国龙。龙文化所代表的人文内涵极为丰富,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龙文化,如小学教材中就选了《龙的传人》龙之所以备受中国人崇敬,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出类拔萃、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等称谓,常令每一个中国人激动、奋发、自豪。
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应高度重视“龙文化”资源的利用,因为龙文化是有深厚积淀的文化,也是相对成熟的文化,而且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如聚焦于民俗中的龙文化、诗歌中的龙文化、绘画中的龙文化、传说中的龙文化、山水名胜中的龙文化等,不仅能使语文教师本身加深对“龙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在塑造学生健康性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与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为人类作过杰出贡献的民族。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虽然经历了和自然及敌人的严酷斗争而不解体,并日益繁荣,就是因为她有一个光辉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龙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自帝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 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龙代表刚猛,力量,热心,成功,胆量,健康,多情等。在这辞别玉兔、喜迎金龙的时候,了解龙文化会为语文教学增加许多更具民族情结的文化元素,为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带来更多的神奇色彩和诗性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