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
作者:怀化市洪江区第三中学 张 平 时间:2011/11/18 0:35: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37
一、采取民主方法进行领导、管理、教学。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互通的同志和朋
友。陶行知“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轻松、积极、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主动的地位中,学生才乐于、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异想天开,进行创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注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插话,有的同学会在课上窃窃私语,甚至会在课堂讨论时争论不休,让教者难以把握。因而,课堂吵闹问题一直缠绕在我们诸多教师的胸际,成为烙在头脑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我们切不可害怕课堂吵闹而因噎废食。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专心听讲及时记录;或者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如林,然后一个一个起来回答,坐者的认真听,如是这般并非为好的课堂纪律,而凡是影响干扰破坏“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造成吵闹局面的学生则不应遭到批评、警告、呵斥和惩罚。否则课堂气氛将是死水一潭,学生的思路将不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长此以往课堂仍然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们尊重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宝贵,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是一种存在的形式呢?”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
针对课堂吵闹,我做法是:(1)、不过分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可适度地保持稍稍的喧闹。彻底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地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2)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自由地畅快地发出内心的呼声。(3)放得开,收得拢。只要能保证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宁愿做导演、策划者,合作者,不苛求课堂气氛的绝对安静,同时也不怕别人为此批评我们课堂纪律。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课堂上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力求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指导者向激励者转变。为了使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倡导师生和谐、快乐的学习课堂上有些许吵闹,又有何妨?
二、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把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在引导学生找准本文的文眼“快乐”后,让学生探究:盲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呢?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呢?这些描写盲孩子快乐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形成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
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讲台上走下来,由前台的“演员”角色变成幕后的“导演”;学生可以从讲台上走上去,由台下的“听众”变成台上的“演员”。让学生由静止被动的“录音机”变为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相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如在上《孔雀东南飞》时,第一课时刚要结束时,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刘兰芝贤惠,聪明,漂亮,为什么会被婆婆遣归?”我当时愣了一下,随即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讨论。在上第二课时,我命制了“焦母强弃兰芝谜”这样一个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课文。学生讨论热烈,得出了种种不同结论:有学生认为刘兰芝不能生育而被遣归,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结婚三年没有生育孩子,焦母不见香火,能容忍只开花而不结果的兰芝吗?有学生认为是性压抑(焦母旱年丧夫)和更年期综合症双管作用于焦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忌妒心,非遣归兰芝不可。有的学生认为是恋子情结造成的,焦母独自一人把仲卿兄妹俩拉扯大,所有感情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但自从兰芝到焦家后,因夫妻俩的恩爱感情而疏远了母子感情,焦母越想越不是滋味,到了不遣归兰芝不痛快的地步。还有学生坚持课本上的看法。通过师生间的互问互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君子引而不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设置的疑问,可以“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让学生去思考、体味、揣摩,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四、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合力效应”。
任何活动,只要不是个人行为,就存在“合力问题”,“合力效应”是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成功的教学活动应使师的教与生的学保持最在的一致性,进而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效能。这样做有两个原则:一是共点力原则,教师作为“主导”,其主要任务就是应想方设法把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统一在教学目标这个共点力上,把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慧、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夹角小的原则。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又有着相异的生活阅历、思想意识,因而在实施教学中,即使双方“换位思考”“暴露思维”也难免出现矛盾分歧。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可能激化,发生“夹角在”的现象,从而使教学双方的力量产生内耗,这样形成的合力就有可能等于或小于教与学各自的分力,形不成教学的和谐共振。
总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和谐、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 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思想的碰撞; 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依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纳集安津曾说:“教育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万物中最不固定和最复杂的生物。”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感建立和谐、快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双边活动的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果。有责任心的同行们,让我们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构建起民主的平等的和谐、快乐共振的师生关系吧!
二O一一年九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