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反思
作者:曾都一中 魏长青 时间:2012/2/25 15:30:24 来源:qwertyuio133 转发 人气:1268
一、个别教师思想十分保守,采用的仍然是老一套的传统教法
个别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的不信任或由于对新课程的不适应,而采取了一种 “保守”态度,采用的仍然是老一套的传统教法。教学中他们仍以自己讲授为主,深怕哪一点自己没有讲到而导致学生不理解、不明白。整堂课老师说的时间占了一大半,而学生只是在那儿被动的听、被动的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根本就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老师对新课标不信任,他们认为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才是最管用的、最能让学生考高分的最好方法。不少教育人士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也不是不要分数,而是考试分要高,特长也不能少。所以一些老师认为既然教育评价系统没有改变,还是自己的老一套教法最保险。二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具体落实新课程标准众说纷纭、虚幻缥缈,让老师们很难把握。比如我校先学习了华师教学法,后又到钟祥教学法,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太难把握。我想问题的根子不完全在教育系统或老师自身,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制约。
二、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割裂开来
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走向对学生放任的极端,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对立起来。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由原来的教师讲变为学生说,原来该分析讲解的内容,统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查资料,课堂上不过是创设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而已,有疑难的地方老师再进行引导、启发、帮助。甚至有的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老师根本就没有出现在课堂上,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评课时专家都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我认为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课改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改变
在听课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课改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比如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或应该让学生去深入探究,却只给不到一两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重视;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四、教学中师生互动太少,教师不能及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这样做了。但听课时我发现,学生活动时,有的教师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老师就没事了。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给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必要的指点和帮助。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五、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手段的繁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和内容太多太杂,令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方式的新颖、教学气氛的热烈、教学流程的流畅、教学媒体的先进等过程的完美,导致教学的“泡沫”;有的教师追求教学目标高、内容密度高、评判标准高、练习层次高、学生要求高等结果的圆满,导致教学的“超载”; 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课堂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似乎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有的教师把课件做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学生的注意力是被吸引了,却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事实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反映出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把握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