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段式备课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天津市辛庄中学 杨庆松 时间:2012/5/23 20:37: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113
在我国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到实验教材的编写,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成员创设了一个能在活动中积极交流的机会,对于成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1、分工不明:去年通过对我校九年级年级8个班级调查,每个班级都成立学习小组,其中6个班级小组在一开始划分的时候,教师只是按照就近原则,前后座划四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学生也没有具体分工,老师布置完问题后一般都是说:“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吧”。而学生也是讨论的热火朝天,但是我们进行小组合作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解决课堂中的难点,现在这种没有具体分工的小组合作只能还是一部分能力本身就强的学生自己想到答案,自己的想法发表个大家分享,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也没有什么收获。有两个班级分工比较明确,学生参与率达到90%以上,也还有不参与的学生存在。
2、任务不明:通过对我校九年级7个学科教师调查,教师普遍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的形式,对每个学生具体合作的任务不是很明确,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合作,小组中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积极参与,剩下的采取观望或者不参与的态度。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参与率只有35.4%,语文参与率81.7%,历史,政治参与率也只有74.4%。虽然每个学科不同,反映出学生对每个学科知识的掌握不一样,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不是很明确,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指导不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现在一般教师都注意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很多时候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一样重要。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具体参与情况,看到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最后发言的同学回答的也很好,就认为合作的很成功,其实许多学生对问题都没有掌握也没有参与,教师也没有给与应有的评价,时间久了,一些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消失。
二、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些问题
针对去年出现的问题,我们今年对新七年级进行了调整采用四段式备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科学分组:--第一段
首先特别要注意小组成员编排的科学性。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分组,同时要考虑到学习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差异、性别差异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为了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我们可以采用每个小组计分的方法。教师特别要重视引导,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充分发挥组员各自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吸纳别人的观点。教师在评价时,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应以团队为单位表扬、鼓励。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淡化个人分数,重视小组学生的整体表现。
2、合理分工—第二段
小组分成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很重要。首先要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工,给每个人一项具体好操作的有实际意义的职责,让其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例如每组设置一名同学发言,一名负责记录,一名负责组织,一名负责检查,合作前要认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每个成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并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职责、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角色可根据实际情况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互补,增进学生互动,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的学习体验。
3、明确任务—第三段
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内容时要合理选题,任务得当,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 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有挑战性的问题 ,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有趣味性的问题,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题目要具体,不能范围比较广,学生很难把握,设计的问题要有可操作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检查自我学习情况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按自己的兴趣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任务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有选择性的,有一定难度、具有思考价值的。根据我们学校导学案的实际情况,导学案中有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内容的时候,一般都以本课的难点为题目设计,把难点细化,让学生容易把握学习方向,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
4、引导到位—第四段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组织好学生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打扰别人,不随意说与谈论无关的话,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当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有的小组成员学习上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老师暗示,需要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索,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那些活动开展得好的小组,思考快,回答快,这时作为教师,应该给他们再提出新问题,设置困难,帮助孩子拓宽思路。使不同水平的孩子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把握方向,拓宽思路,激励参与,同时自己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 。
我校的四段式备课“小组合作学习” 研究还在不断完善,需要所有学科教师都要有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勇气,积极思考,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学校正围绕“创新,落实”的发展主题,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2011年12月1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