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教学——语文课程的理性回归

作者:遂昌县民族中学 叶锦雄  时间:2013/4/23 15:46:34  来源:yezi929929 原创  人气:627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目标和任务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李海林先生也提出了“言语教学”理论。这些都为语文课程指明了方向,预示着语文课程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言语;言语教学;语文课程;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与言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辞典•语言文字卷》对语言的解释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语言本身是以一种静态的知识系统存在的。在人与人的交际活动过程中,语言是作为思想感情交流和文化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的。在这种动态的活动的前提下,语言自然也改变了静态特性,显然不能再称之为语言了。因此,语言被用于交际,应当看作“言语”。语言的交际准确的表述即为言语。
  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最早将语言和言语从科学角度进行了明确的区分。索绪尔用法文把人类言语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主要的,它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语言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纯粹是心理的;另一部分是次要的,它以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语,其中包括发音,为研究对象,它是心理•物理的。”①
  至此,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交际工具与工具在交际中的使用关系: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二、言语教学
  既然我们已经看到语言与言语的区别,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语文课程教什么?”
  李海林老师说:“语文教育,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简单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他的“言语教学”理论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路标。
  言语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指一种教学模式和课型,而是指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或者说,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描述、新的解说、新的理论体系。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提出自己关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言语教学论”这个概念,既可以理解为“关于言语教学的论述”,也可以理解为“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种理论”。②李海林老师同时也指出了在整个言语教学论体系中,“语言运用”是整个理论的核心,也是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三、语文课程定位的确证
  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的“言语教学”这一课程定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得到了确证。
  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③
  2011版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任务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语感养成,语文课程内容的主体是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课程指引下的欲望实践活动”和“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4“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焦点与“言语教学”的“语言运用”这一核心价值异曲同工。
  新版课标摈弃了长期以来“知识中心论”的陋敝,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是语文课程理论的一种理性回归。这一回归是看得见、抓得着、站得稳的,而唯有脚踏实地,语文教学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四、教学指导意义——静态、动态的转换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言语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字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不同的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课文的文本。功夫应该花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的规律。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静态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言语交际活动的途径,而语文的教学目的也在于实现这一转换。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文本,我们在进行语文言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文本当作是一种客观存在,当作静态的材料进行分析。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文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主要是把文章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作一种纯静态的分析。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把文章作为语言知识学习的信息载体和教学媒介。原以为文本即是语文教学教学的一端,是源头的一端。但其实它也不过是一个载体和媒介,真正的源是语言,通过文本实现言语(交际)活动。
  语文学科应把语言转向言语,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扩化、深化、美化他们的语感,通过以他们的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来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
  坚守言语教学,才能引领学生感悟语文之美;坚守理性回归,才能带领学生窥探语文之妙。
  参考文献:
  [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教程. [M] 出版地:北京广播大学出版社,1995:3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M] 出版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M] 出版地:上海出版社,2006:序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