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假”成真也作巧——从课文中学写作

作者: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 葛小燕  时间:2005/10/18 21:22: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69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的感受让我们明白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学生写文章总要讲究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然而高明的作家在写作时,偏要弄“假”,假骂假打,假话假读,假梦假送……“假”在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而结果却“真”的成为文章最精彩的一笔。其中的巧妙之处,我们不妨体味一二。
  一、 假骂之中见性情。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听金氏父女的哭诉之后,怒从心中生,赶至状元桥,愤斥镇关西,三拳痛打镇关西,让人顿觉得痛快淋漓。一个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鲁提辖形象跃然纸上。其实,这种英雄形象没有特性,武松、李逵不也是这样的英雄吗?请看最精妙的一笔。“不料,这三拳竟打得镇关西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眼见要吃官司,那鲁提辖“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只这一骂,一个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丰满的鲁提辖便栩栩如生地伫立与读者面前。
  二、 假打之中显爱心。
  《我的老师》中写蔡芸芝先生从不打骂学生。但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这一举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蔡芸芝先生对学生的爱。对于学生的淘气,她似乎发怒了,但“轻轻地敲”表明她的怒是“假”怒,“打”是“真”爱。此时此刻,你是否会感受到蔡芸芝先生是个温柔、关爱学生的教师啊。
  三、假话之中寄真情。
  假话就是说谎,说谎往往是骗人的,但善意的谎言又是多么感人啊!《藤野先生 》的作者鲁迅怀着学医救国的目的到仙台学习,而在“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在离开仙台向他的老师告别时却讲了一句假话:“我想去学习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其实,鲁迅先生当时根本没有决意学生物学,他想弃医从文,用文学来拯救国民的精神。这里的“假话”,十分巧妙得“慰安”了先生,具体真切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纯洁的师生情谊。虽是言“假”,但言“假”而情真,形“假”而意深,这是感情深挚的说“假”。
  四、假读之中衬主旨
  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中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的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了不满。文中写孩子们都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内玩时,先生变“大叫”——“瞪眼”——“怒斥”——吆喝“读书!”,学生便“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这一假读,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儿童天真,从而更增添了对夺去儿童自由快乐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之情。
  五、假梦之中抒真情。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是杨朔在《荔枝蜜》结尾段描写的梦境。其实作者并没有做梦,而是随着感情的需要,安排了“梦化蜂”这个结尾,来充分表达了作者要学习蜜蜂的高尚情操,要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像蜜蜂酿蜜那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结尾既让文章自然收束,又使主题得到了升华。写作中当你被某一事物所感动时,不妨也以“化蝶”、“化草”、“化松树”等梦境来结束,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假送之中情更浓。
  《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李白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来表达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作者表面不说自己的感情,而是假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让人愈觉情味无穷。
  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了“假”中也有真、善、美,“假”的艺术也是有生命了的。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大胆地运用“假”,也许还真能弄“假”成真,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