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原来可以更美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极其重要的。语文教学离开美育,就会“失魂落魄”。多年来听命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两种错误倾向:只重语言文字,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机械训练,不重美感陶冶。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美育被抹杀,人文被淡化, 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丧失殆尽。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很显然,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的日常教学过程亦是培育审美素质的基本途径,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更需要美感的渐染和熏陶。
语文课如何注重情感熏陶、美感引领;教师如何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培养母语感情,开掘美感源泉。
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1)语言是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学阵地,指导学生认识母语的特征与作用,体会它的丰厚的文化内蕴,培养他们对母语的感情。作为中国人,如果真爱我们的民族,就会真爱我们民族的语言。语文课改中抓好感情这一关,学生变冷漠、冷淡为喜爱、热情,改革的种种举措必能取得卓越成效。(2)"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所以,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约。英国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须借助审美情感来进行感知、作出判断。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目眩神迷。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母语感情,开掘美感的不竭源泉。
2、创设审美情景,唤起审美需求
课堂气氛、学生情绪、老师感染力三者的和谐统一,是教学手段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多年来我们倡导的“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营造了学生乐学、爱学、温馨愉快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情境教学法”把两个层面的审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是以“情”为中介的“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另一个是营造“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在审美的过程中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情感共鸣,方能产生教学合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从而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入境动情”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一堂语文课,听来能让人如坐春风,心情舒畅,还与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息息相关。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马卡连柯曾说:“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教育专家们或谆谆告诫,或亲自垂范,无非是要说明一点,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的平铺直叙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抑扬却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富有生气。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就像过峦的风,入夜的雨,缕缕吹香,点滴入土,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一堂美的课需要老师用抑扬之美筑路架桥引导学生步入课文情境;需要老师用铺陈之美,纵情渲染;需要老师用幽默之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造就宽松的教学气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