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原来可以更美的
作者:佚名 时间:2005/12/1 18:41:2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62
3、披文以入情,含英以咀华
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也是接受美感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让学生采撷形式美的花朵,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接受情感美的陶冶,感悟思想美的光华。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生需求的伴侣,使他们面前的每一本书,能成为他们精神原野的一道迷人的风景。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对于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令人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任何一篇文言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古人言"情者文之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文言文是一门审美性较强的学科,文章中体现着文字美、形式美、语言美、人情美……无处不有美的存在,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过程中要做到“学既积于心”更要唤醒学生的美感体验。
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又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课程目标也相应提出了“(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的要求。
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美与真是密不可分的,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科学美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同那种具有强烈可感性的美(如美的音乐、美的雕塑等)不同,科学美是人类大脑对自然规律和科学理论产生反应并进行理性加工产生的美。 对于说明文教学, 要引导学生认识深刻的理性美,认识科学美,理解智慧美。
4、强化诗歌教育,体验诗意人生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呢?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从改写的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联想与想象的角度来创新诗歌形象。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富于音韵美、节奏美。“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方能融会贯通,化为已有。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苏轼“味摩诘之诗”说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体验到情感美的外在表现,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时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潜下心,读进去,品出味;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含英咀华、品情尝趣的好习惯。更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提高“知之者”,扩大“好之者”,升华“乐之者”要努力营造浓郁的学诗赏诗氛围:课上课下,不忘朗读诗,背诵诗;阅读写作,穿插玩味诗,运用诗;感悟人生,不妨联想诗,创作诗……栽花插柳,细水常流,其必如韩愈所断:“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5、情动于中,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
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渗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 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写作的心理基础。感动作为审美的心理基础,在语文教学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会感动的人,才会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具备审美的情感基础,才会时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心中荡起感动的涟漪。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体验感动,还可以在日常的习作中,平时多开展一些专项性的习作训练,如以“善待生命”、“感悟亲情”、“体验成败”等为主题的习作训练,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启发感动因素,诱发感动情绪,让学生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寻找到生活中值得感动的点点滴滴,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有美的存在。
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当只需画挑打叉的纯语言训练,被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所取代的时候,学生的心灵将会在写作中自由飞翔。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创造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把美倾注向每一个学生。若能做到这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复活的美丽的象牙姑娘。多么期望语文教学有这样的美景!让语文流淌炎黄子孙的血液,让母语教学作美的、诗意的回归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