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作文教学网络的构建

作者:江苏海安雅周中学 徐大才  时间:2006/3/20 17:04: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48
  文学殿堂是令人神往的,其中的世界永远五彩缤纷。才思敏捷、文如泉涌、考场作文胜券稳操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吸取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精华,树立读写互促的观念,提高读写互促的效果,才能构建立体的作文教学网络。
  一、导之以读,是构建立体的作文教学网络的前提。众所周知,阅读是积累知识、拓宽视野、进行思索的基础。“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即表明了阅读的巨大潜能。只有大量地读,积累大量的直观的信手拈来的素材,才能为提高写作水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叶老曾讲:“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还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叶老的话明确地概括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地阅读呢?
  首先,要提出阅读目标。这个目标可分为阶段总体目标和每组、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对材料的选择、阅读重难点的把握、阅读能力的逐步培养等方面有一个宏观的尺度。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对涉及字音、词义、句式、谋篇布局等都能了然于心,即从微观方面进行控制。为了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形式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宋代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在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所以,只要能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写作能力的阅读,就是阅读中的好方法。正如叶老所说:“这样,纵使所得微少,不过一点一滴,而因为得诸自己,将永远是我们的财宝,终身用之不竭;何况说,我们果能努力,所得未必仅止一点一滴呢。”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只有多问、会问、善问,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准,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质疑问难,才能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揣摩那吐珠喷玉般的句子的妙处。当然,疑问解答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辨明是非、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为此后的写作获得更多的知识能量。尽管如此,质疑问难不能脱离教学重点,教师要主宰阅读的全过程,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意识、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去读、品味和积累。
  二、辅之以写,构建起立体的作文教学网络。如果说读是汲取、蓄积,那么写则是给予、输出、创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切阅读、分析的目的,都为的是写作。因为只有写,才能真正体验出那荡人心魄的绵绵情愫;只有写才能真正领会自然界所赐给人类的美的内涵;只有多写,才能捕捉到那飘忽不定的灵感,而达到茅塞顿开、文思泉涌,才能探寻到畅通高效的作文教学渠道,构建立体的作文教学网络。
  纵观中外文学史,可以发现,任何一篇能引起共鸣的文章,莫不是用强烈的情感铸就的,莫不是从心灵深处涌出的不可遏制的急流。叶老也一再告诫我们:“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鸣出自心的感兴。”因此,如果要让学生喜爱作文,就必须让学生用心诉说、用情塑造:讲身边的人,叙身边的事,述身边的物,评身边的理。家庭的温馨、校园的宁静、社会的纷杂、友情的纯真、求学的苦乐;老师谆谆的教诲、父母期待的目光、犀犀相通的心灵、默默投入的渴求等都应是写作的范畴。事实证明,学生可以迅速地把这些耳闻目睹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写出事能感人、情能动人、理能服人的优秀作品来。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应对学生的作文采取赏识行为:在评比作文时,只要发现学生有闪光点就加以赞许,无论是优美的词句、新奇的立意,还是巧妙的构思;在讲评作文时,只要是作文水平提高快的同学都逐一加以提名表扬,对优秀的篇章进行范读,让他感受到成功的欣喜,从而增强写作的内驱力;在多种作文竞赛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争胜心理,认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构思、写作、品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作文水平。
  当然,由于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完成一篇文质兼美的作文,并不能单靠满腔的热情,还应该取决于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不遗余力、誓死报国的民族英雄,心系百姓、不计私利的忠良贤士,变法图强、矢志不渝的改革先锋,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爱国勇士,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共和国元勋……都应成为我们心目中一座座丰碑,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砥砺我们的意志,陶冶我们的情操,健全我们的品格。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只有不断地吸取叶老思想的精华,注意读写的关系,促进读写的协调,才能更好地把握作文教学,因为“竹中一滴曹溪水”完全可以“涨起西江十八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