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的价值在教育中焕发光彩
作者: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小塘分校 欧淑芝 时间:2006/3/21 18:42: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76
一群学生冷漠的“表演”:1999年4月8日,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直属小学四年级(2)班进行卫生检查,其班卫生区因有根扫帚苗而被学校扣罚一分。班主任张天玲老师恼羞成怒,立即让班里30名学生每人各打张永海同学30个耳光,因为他不好好打扫卫生。张永海被打得左脸肿得老高,甚至连正常说话,别人都听不清楚了。(设计对白:“他们想干什么?”“机器坏了,要修理修理!”)
社会大肆渲染这样的事件:
2000年5月6日,江西省万年县13岁的聋哑少年聂致阳为救一名在水库落水的儿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00年5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16岁的曾宇贤与同伴一起为救一名30岁的落水村民,曾宇贤不幸罹难。
2001年5月26日,广东省大埔县12岁少女刘彩云为抢救掉入深潭的8岁儿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设计对白:“谁来救救孩子?”“鲁迅说过,革命不是要人死,而是要人活。同样的,教育是要人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而不是教人学会早死,更不是学会寻死啊”)
…… ……
媒体经常报道教师虐待学生的案例,这些案例触目惊心,令人深思。让老百姓不由得不质疑:我们的教育怎么啦?我们的教师怎么啦?试想:在这些事件中,只我们的教师稍微用脑子思索一下,我们面对的学生还只是个孩子,孩子不是圈养的动物,他们首先是一个“人”,就可以避免许多教育“事故”的发生了。在这些事件里,我们的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作为“人”的尊严何在?
鲁迅早在1918年就说过一句令人警醒的话“小的时侯,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人是什么?人首先是一个生命体。他生来带着很多的问号,所以求知是他的天性;人长着一个脑袋,所以思考是他天生的权利;人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活动,所以一出生就开始走向独立;人有超越肉体的精神存在,所以思想在自由地驰骋;人有可开发的智慧矿藏,所以有不断发展的可能;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在成长中求善;人有人的尊严,所以需要尊重;人有人的价值,所以需要呵护。总之,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人就在生长着,发展着,创造着。人总是在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在向他人、向社会、向自然开放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我”。教育理应依据人的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的价值,促进生命的发展。教师就是看守学生生命的护园人。因此,教师就应当目中有人,教育就应该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有许多教师努力地做到这一点,可是也有些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不可小看这种目中无人的现象,因为即使是极少数的教师,他们每一个人面对的也都是一个群体,如果他从事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教育,那他就是面对成百上千的生命个体。即使伤害的只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但就学生个体而言,也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一个生命的一生。
君不见: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控制,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许多教师常常采用骂人的方式。他们错误的认为:只有把学生的神气和“自尊心”(在他们认为是自以为是之心)骂垮了,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使学生规规矩矩,惟命是从。
学校有学校的制度,正所谓“没规矩不成方圆”。然而教师是“人”啊,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却在玩着“猫与老鼠”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作为强势群体的代表,对学生持积极进攻的姿态,于是就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批评学生、警告学生直至谩骂学生;学生处于弱势状态,只能以消极的方式如不交作业、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认真听课、背后议论学校和老师等等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学生受伤害的程度与教师的积极程度是共同消长的。在这过程,老师仅仅是制度的执行者,而学生呢?学生成了按规章运行的机器,他们作为“人”的部分“功能”已被我们亲爱的老师忽略了!其实在这过程中,“人”是什么?“人”的价值被消磨得所剩多少?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啊。
孩子总是可爱的!试想:幼儿园门前,家长们十有八九甚至百分百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总是可爱的,即使在学走路的过程中摔得鼻青脸肿,有哪个家长或者老师责备甚至呵斥过他们。然而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我们的家长、老师又有多少能原谅他们“摔倒”啊?学习的分数、在家的孝顺、出行的礼貌…… 学生、学生,我们的孩子从成为学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不能有错的日子了。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何况学生?他们小小年纪就得学会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于是教育中的“罪”与“罚”接二连三的演绎着…… 有“罪”必“罚”,“罚”了会不会好一些呢?当然!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老师尊重他、赏识他,对他宽容一些,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完美”学生是极少的,暗合某些老师的“完美”标准的就更少了。有缺点的学生正如有闪光点的学生一般多如恒河沙数。如果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想我们的一些老师是确实有背叛的嫌疑的。要不,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狠狠地盯着讲话的同学;就不会在课后嫌恶的谈起顶撞你的“刺儿头”;就不会冷嘲热讽甚至用歹毒的话去辱骂早恋的女孩……许多违反教育原则的一些行为就不会发生了。将心比心,情何以堪?试想:学生是多么希望老师能发现或者意识到他们是一个“人”,让他们的价值在教育中沐浴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而焕发其亮丽的色彩啊!
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再所难免的,由于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存在着心理、个性、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其错误行为的表现方式也不相同。有的一错再错,屡教不改;有的偏偏在强调某个问题之后“闯红灯”;有的恰恰在最不应该出问题的时候出问题了……魏书生老师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首先要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我曾经带过一个男生,学习成绩一直较差,且较散漫,违纪现象较多,一些老师对他有看法,连家长也绝望地声称无可救药,我却发现他集体荣誉感强,讲义气、重感情,且字很有个性,我找到他,让他担任班上的板报组组长,他惊呀地说:“我能行?”我说:“你当然能行!”他说:“人家都看不起我。”我说:“尊严要靠自己去赢得。”然后,我帮他分析了他的长处和短处,并帮他制订计划和努力目标。他决心很大。果然,一学期下来,他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一大截,而且还受到了学校的表彰。其实,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与自信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岂不知“心动才能行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此我总认为只有在对学生的心灵关怀之上进行的教育过程才能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我曾经尝试过给学生提供一条宣泄情感的渠道—―“心灵热线”,这个热线不是靠电波连结,而是靠文字,因为我考虑高中生不太愿意面对面诉说心灵深处的隐秘,笔谈可能更易为学生接受,学生可以把自己心里的困惑、苦恼用笔写下来通过写周记、或者写信等形式,将内心感受直接传达给我,而我则认真读学生的“心声”,并及时给予答复,或者笔谈,或约来面谈。记得有一个女孩,她不是我班的学生,但因为朋友的介绍,先书面试探我,笔头来往了几次后,我俩才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长谈!一个深陷于早恋的情感旋涡的孩子终于慢慢地回到学习的队伍中来。由此我领悟到:孩子是具有超强纠错能力的,只要你能把他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给予正确的引导,拿出一些耐心,是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反之,任何“压制”“堵截”学生的情感释放而令学生伤心的行为,都是很难补救,甚至会适得其反的。
我常常想起这样一首歌:“你也许不留意,你也许不相信,有多少人羡慕你,羡慕你年轻……说错了没关系,做错了对不起……”学生还小啊,我们不能总是在他们要求独立的时候认为他们小,在他们偶尔犯错误的时候却又认为他们是该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大人”啊。让我们的学生去自由的生长着,发展着,创造着,给他们一个空间:允许他们犯错,然后走向完美。让我们每个人都铭记陶行知先生的话,在实践中去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活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扬眉吐气,抬起头来走路。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我就奇怪了咱们的社会,老是把一巴掌看成一爿天。
针对更多的好老师,大谈哪个老师禽兽,是对那么多好老师的不尊重!让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