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的教育困境:怎样留住老师最头疼(图)

作者:不详  时间:2006/3/13 17:15:20  来源:京华时报转载  人气:854
  

                           家住门头沟的小海明一直想去看看天安门,但父亲说,等他长大了再说。
                                                   本报记者 邢学波 摄 
  19位教师、50多个学生———这是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小学眼下的师资和生源状况。 
  上世纪90年代,田庄小学还有五六十位教师和数百名学生。他们流向了哪里?导致他们流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3月3日,全国两会开幕当天,本报记者走进田庄小学展开调查。 
  教育投资只有一台电视 
  “他还没去看过天安门,一直想去,我说等他长大了再说吧。” 
  3月3日,星期五,门头沟雁翅镇田庄小学按常例下午放假休息。吃过午饭,9岁的海明就坐在炕沿上盯着那台17英寸的电视机。当屏幕上的动画片变成广告时,海明百无聊赖地出门,跑到了村东头的椿树林里。 
  一排椿树下,海明的父亲崔兴旺和几个村民正在给椿树覆地膜。海明凑上去,一会儿帮着扯塑料布,一会儿又抱起铁锹铲土,忙得不亦乐乎。 
  崔兴旺说,除了耕种家里的三亩山坡地外,他和妻子每年都要外出打工,家里一般的年收入是四五千元钱。 
  从地里回来,海明盯在了电视屏幕上。“又看,你作业写完了吗?”崔兴旺吼了一句,海明才关掉电视,搬出小圆桌支在地上,坐在小板凳上写作业。 
  崔兴旺告诉记者,若说对孩子的教育投资,算起来只有这台电视,除此之外,家里没给海明买过一本课外书或一个玩具。“我们两口子不懂教育,平常就只能问问他作业写完没有。” 
  “老师讲课的时候说‘开门见山’,叔叔你看,我们家一开门,就能见山。”海明倚着门板,小手指着门外光秃秃的山岭。 
  “他还没去看过天安门,一直想去,我说等他长大了再说吧。”崔兴旺说,为了孩子的前途,村里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他也想在海明读中学时送出去。 
  读不起大学就去读中专 
  “一些条件稍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镇里去读书。” 
  去年9月,村民崔兴如让中学毕业的女儿考取了海淀区的一所中专。“她本身想读高中,考的分数也够,可我想来想去,还是让她上中专。” 
  崔兴如说:“她想将来上大学,可是,供一个大学生一年就得一万多块,我上哪儿弄去?” 
  崔兴如的女儿崔琳说,她初三的同学大多都选择上中专或技校,只有少数考入高中。“念中专花钱少,而且能早毕业,早参加工作。” 
  “就算家长砸锅卖铁让孩子去上高中,考上大学的可能性也不大,我们这山里的教学质量不行,竞争不过城里的学生。”田庄村村委会干部崔恩柱说,十几年来,有一百多户人家的田庄村只考出去一两个大学生。 
  崔恩柱说:“一些条件稍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镇里去读书。有些人在城里租房子住,打工赚钱供孩子在城里念书。” 
  去年7月,王羽(化名)小学毕业后,在市里做小生意的父亲开始给她联系到海淀区的中学就读。王先生说,一番努力之后,海淀的一所中学接纳了小羽。“三年初中,学校收了我15000元借读费,这还不算托人花的钱。” 
  王先生一家三口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一居室落脚,月租1000余元。王先生说,小羽就读的那所中学在海淀只能算“二三流”,“我也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可是上不起呀,好一点择校费得好几万元。” 
  学生和老师都在逐渐流失 
  “没人愿留在这山沟里,都托关系找人往城镇里调。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弱残兵’。” 
  田庄小学在田庄村南,一排排平房校舍整齐地排列着,西南侧的操场却是一片荒草。“学生太少了,操场一直闲着,时间长了就荒了。”学校负责人高连银告诉记者,田庄小学现在总共只有50个学生。 
  “都走了,进城里上学去了。”高连银说,田庄小学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有数百名学生,因为这些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家长纷纷把孩子转到区里、市里上学,田庄小学的学生就越来越少,如今,学校最大的班里也只有11个学生,而教师数量也由原来的五六十位锐减到了现在的19位。 
  高连银说,作为山村小学,除了硬件不如城镇,最大的问题还是师资。“好老师都想办法调走了,特别是青年教学骨干,没人愿留在这山沟里,都托关系找人往城镇里调。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弱残兵’。” 
  田庄小学的一位班主任高老师说,看到很多同事都已调离,她也在考虑到城镇的学校就职。“一方面是为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孩子将来升学着想。” 
  现在门头沟山峪小学任教的刘老师就是在2002年调离田庄小学的。“乡下学校和城镇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刘老师说,他目前所在的山峪小学,每个老师有一台电脑,老师备课时做成课件在课堂上使用。而田村小学虽然也有电脑,但保证不了每人一台,老师也大都没有用电脑的习惯。 
  刘老师说,山峪小学在门头沟算不错的,但和城里的一些重点校、示范校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山峪小学的学生和老师,都在寻找机会,希望能去市里更好的学校。 
  最头疼的是怎样留住老师 
  “城镇学校有‘择校费’等各种收入,校长可以自己支配,而农村学校除了基本办学经费外,其他可支配收入几乎是零。” 
  “乡下老师想到城镇,城镇的想到市里,市里的一般学校想进重点,结果城乡的教育不平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门头沟清水镇清水中心小学赵校长对此感触颇深,“硬件不用说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问题。怎样留住老师,成了我们这些偏远农村校长最头疼的问题。” 
  赵校长,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教育师资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教师都是被“固定”在某个地方教书,教师想进行工作调动是非常困难的事。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开始实行双向选择,从此,农村的师资流失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而且越演越烈。 
  赵校长告诉记者,眼下门头沟的乡下教师,百分之九十都在城镇里买了房子,把自己的子女安排到城镇里读书。作为教师本人,则大多无心扎根乡村,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入城镇。 
  赵校长说,为应对困境,他这个校长不得不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办公经费挤出钱来外聘老师,或者想出“走一换一”的办法来尝试解决问题:“我对那些想调走的老师说,你走可以,但你得从外面给我找一个老师来顶上……”即便如此,他所在的清水中心小学的师资情况仍然堪忧。“一些已经退居二线多年的50多岁的老教师,都顶上去当班主任了。” 
  赵校长认为,造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差距问题。他说:“城乡教师的基本工资水平是一致的,但城镇学校有‘择校费’等各种收入,校长可以自己支配,而农村学校除了基本办学经费外,其他可支配收入几乎是零。” 
  赵校长说,据他了解,农村和城镇教师每月实际收入差距大概得有1000元甚至更多。“相差这么悬殊,光凭我们这些校长耍嘴皮子,天天喊‘扎根农村,爱岗敬业’,就能解决问题吗?”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zsll 于03-14 08:42发表评论: 第1楼
  • 这不不仅是老师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归根结底是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