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师生间的心灵碰撞

作者:崇仁一中 邹志华  时间:2006/4/12 16:43: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74
  生:“我想飞,我就是要飞。
  我想飞,我想舍弃老师鄙视的眼光,飞越一盏盏挡住前途的“红灯”去追求自由的发展;我想飞,我想舍弃世俗的约束,摆脱世俗的圈套,任身躯起伏在自由的天空,多美啊!
  我想飞,我想舍弃安定的日子,冒着狂风,烈火,子弹,披一身灿烂的朝霞,在晨风中飞翔,向那比天地还要广阔的领域,划出一道道无限优美的弧线!只因那里不只有蓝色的天,白色的云。
  ……
  青春的光彩谁也无法扼杀!
  我伤感,我悲叹,我憧憬,所有的所有都因为我年轻!”
  师:也许你把自己当成了“媳妇”,把老师当成了“婆婆”。老师不想做“婆婆”,也不是“婆婆”!因为我也年轻过,我也正年轻。
  不错,“我伤感,我悲叹,我憧憬,所有的所有都因为我年轻!” 
  是啊,青春有“少年维特的烦恼”,但更应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无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权利。青春应像朝霞,蒸腾着热气,散发着热量,放射着光艳。青春应像流水,洋溢着欢乐,奔腾着希望,创造着自我。只因为人生最美好的季节莫过于青春。而谁能在这个黄金时代到来时抓住罗盘,谁就能在人生征途中把握航程。因此每一个人在青春时都应该珍惜生活赐予的光泽。千万莫“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从这个角度来说,谁浪费了青春,谁阻碍了青春,谁就是千古罪人!因此老师不会做“婆婆”,也不可能做“婆婆”!
  虽然有时候老师对你颇有点 “恨铁不成钢”,但仅仅是“恨铁不成钢” 而已。对于你说的“老师鄙视的眼光”,我想告诉你,老师是不可能对一个学生真正鄙视的,除非他根本就不是一个老师,何况对你这样一个颇具灵性的学生呢?
  一个人没有个性,便失去了自己。年轻人有个性,年轻的心不安分,不喜欢“红灯”,讨厌约束,这很正常,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们都知道,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没有任何束缚是不可能的,正如风筝要享受飞翔的自由,就不能离开束缚它的绳子,要想“披一身灿烂的朝霞,在晨风中飞翔,向那比天地还要广阔的领域,划出一道道无限优美的弧线”就必须“舍弃安定的日子,冒着狂风,烈火,子弹”。
  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这“红灯”,有没有必要,值不值得去闯?我在这里不想去说什么具体的“红灯”,我只想说,既然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同样,一个人能在一个集体中存在,发展,就应该遵守它的规则。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没有红灯的路上会是怎样的情形,也无法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约束,没有道德规范的社会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当然,有时候,过多的“红灯”也会造成不必要的“交通堵塞”,这时就需要我们共同来商定对其撤消或修改。因此,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见解,请及时与我交流,好吗?
  生:现在的我虽然暂时还不用面临高考,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受到的束缚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更锦绣的前程,我们只有牺牲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去实现高考中的“辉煌战绩”。那样的学习失去了生机和活泼,有的只是枯燥和乏味,老师一心只想自己的的学生能够飞上“凤凰台”,所以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量,因此我们只能拥有学校——家里这样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那样的学习只会产生更多的书呆子,那样过多的束缚只会让学生畸形地发展,现在的时代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空间,越来越新鲜的选择,学生更应该个性化,充满时代感,社会不需要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才”,这样的“铁”就算是成了“钢”,也只不过是一堆“垃圾”,早晚会被时代的脚步践踏,埋没。
  青春应该是高飞在天空的鸟儿,用美丽的翅膀召唤理想,憧憬未来;青春应该是奔涌向海的激浪,回荡澎湃的激情于天地间,可是被束缚双翅的鸟儿是无法高飞的,被大坝阻挡的激浪是无法奔涌的。被束缚的青春是掉了色的旗帜,失去光辉的色调;被阻挡的青春是闺中的黄花,只会逐渐凋零。
  师:你的一些观点很有道理。应试教育确实对人的个性有束缚作用。国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目前这种状况由来已久,长久以来,会不会读书,能否考取大学,能否上名牌,是社会衡量成不成才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共同结果,一时之间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改观。特别是在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内陆省份里的一个小县城里读书,考大学仍是现在许多人认为的唯一出路。
  为此,作为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不得不牺牲许多兴趣和爱好,把主要甚至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校、老师为了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不得不采取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个性受到压抑是再所难免。
  对此怎么办?既然改变不了环境,不如尝试改变自己!因为“书呆子”亦有“书呆子”的乐趣,“书呆子”亦有“书呆子”的作用,祖国这些年变化的取得,各种领域非凡成就的获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靠这些“书呆子”!
  另外,在个性受到压抑的情况下,人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个时候,要注意避免愤世嫉俗恃才傲物走极端的思想与做法,因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后面的话]
  我并不是想通过这次“碰撞”说服她,只是想通过它使彼此得到一个良好沟通机会,从而达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我觉得通过这次真诚的沟通,达到了这个目的。她的一些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如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压抑。
  刘燕敏在《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中有这么一段话:“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中国的学校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中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这结果是在过去的25年里,美国出现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富豪,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读者》2004年第四期)
  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甚至我们整个社会认真思考,这也许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