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东山外国语学校 郭晓倩  时间:2007/1/14 12:59: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93
  因为热爱,我选择了当一名教师;因为热爱,我选择了语文教学。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走了十年,我不敢讲有什么经验,只是凭着一股执著的热爱。我只想把我从文学中领悟到的美和乐趣,和我的学生分享。让他们也同我一样,在浩瀚无边的文学海洋中,感受别样的精彩。
  我始终坚持,你只有对语文发自内心的喜欢了,你才会真正的走进语文世界,才会真正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真谛。所以,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的宗旨就是让我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文本与学生生活自然的融合,当然更来源于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发现的快乐,以及学生获得知识的愉悦与满足。
  作为一堂能让学生有收获,可以得到快乐的语文课,当然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及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与沟通。同时笔者还认为,语文课具有其与别的学科所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语文课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教师可以备教材,可以备教法,可以设计课堂提问,但是由于文学广泛的外延和语文学科独有的放射性,使得语文课堂上时常会出现一些课前无法预料的情况。同一堂课,在不同的班级上,在不同的时间上,都会出现不尽相同的结果。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具备将这些随时可能出现的“小变故”,化解成课堂教学有效的一部分的能力,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比如前两天,晚自习上,我们正在评讲试卷。窗外飞机轰鸣,声音非常巨大。由于听不清我的讲解,学生出现了焦躁现象,有叹气的,有自语的。作为教师,想与飞机噪音抗衡显然不行,责备学生也不理智。于是我干脆停下来,对大家说:“我们来听一听,可以听到什么不一样的声音?”学生稍微静静,有人说:“听到飞机响。”笑。我说:“再听。”在飞机轰鸣的短暂停歇中,依稀能听到秋虫呢哝,有敏感的学生听到了。三十秒钟后,所有的学生都听到了。我说:“如果没有这讨厌的飞机轰鸣声,我们就无法领略到这独特的秋夜虫鸣。所以,要想发现生活的美,首先要有一颗感恩和细腻的心。”学生笑了,又再次专心起来。
  事情还远没有结束。第二天,我上《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外国田园诗。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灵机一动,说:“昨晚我们听到了秋虫的叫声,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当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啊?”学生不敢举手。只有一两个学生犹犹豫豫地举手说:“感觉很动听。”“兴奋。”“很美。”“很舒服。”我说:“济慈也听到了虫子叫声,我们来看看他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感受?”学生在反复朗读吟诵诗歌之后,讨论发现:济慈感受到的虫叫也有动听、舒服、美等感受,但是他使用的是一些具体的场景来表现的。比如:“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这是兴奋喜悦;“寂寞冬天的夜晚,炉边暖暖的热气中升腾起蛐蛐的歌儿”这是舒适与闲适;“新割草地上飘荡的虫声”这是生机勃勃……进而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我们的表达与作者表达的不同——那就是诗歌所具有的利用意象来再现优美的意境的特点。就这样,课堂上的小小矛盾,自然而贴切地让学生感受了诗歌的情景和意蕴,并达到了讲解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这种教学过程中偶然的突发事件,如果都能有机地融合进我们的语文教学,那么学习语文就不再是难事,感受文学的美也不会是一句空话了。语文教学是一种教会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艺术。教师的教如果能摆脱设计的影子,自然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潜移默化地传授知识,这或者也能算是一节好课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