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尊严的多样性——对个性化写作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诸暨中学 陈卫国 时间:2007/3/29 7:30: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58
当然,存在问题是无庸讳言的。如此,个性化写作,即当是指对写作本真状态的回归,就是要在写作中坚持个人意志,坚持个体、私人、独特、差异……这些个人特性。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个性化写作,必将带来写作多样性的精彩呈现。对写作个性化和独特性的鼓励与尊重,也必然意味着对写作多样性的鼓励与尊重。
一切教育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独立的人,有尊严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像人那样说话,像人那样思考问题。人文教育和写作教育都是直接指向培养人引导人的。”①提倡个性化写作,尊重写作的多样性,体现的正是对人的尊严的敬畏、尊重和保护。
个性化写作需要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譬如现今教育体制的问题。中国曾经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盛行的国度,今天,还有人把“专制主义”这顶帽子送给现实中的中国教育。审视中学语文教育,这“专制主义”表现为教师中心、教师主宰、一言堂,漠视学生的心智,忠实执行“机械唯物主义”,以永远正确的说教敷衍学生。在作文教学上,这“专制主义”则表现为以一己言说“规范”学生写作,以固定的价值观念、固定的结构模式、固定的思维方法、固定的语言形式“复制”学生的写作,以使学生的作文成为面目雷同,缺乏个性的“行尸走肉”。
写作不存在“专制主义”。写作的多样性也不是歌唱中的“多声部合唱”。
早些年,在语文教育界有人提倡所谓的“创新作文”。创新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从精神实质上说,创新与个性是潜相交通,互为表里的。但这些年,笔者纵观许多“创新”作文,却也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的“创新”,多的是停留于写作形式的花样翻新,却难见思想精神的独特创造。这样的“创新”,笔者愿意称之为“多声部合唱”——虽则形式各异,却共同指向内容的唯一可能性。这是显而易见的虚假抒情。或许,这也正是教育的专制主义在作怪吧——“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像、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性的。”②
写作的多样性不是“多声部合唱”,它既允许形式的创新,更鼓励思想的创造;它拒绝虚假,抒写真的性情。因而个性化的写作,从个体上看,是精彩纷呈的,光芒闪耀的;从集合概念上看,它们是多样化的,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却有可能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
打破教育的“专制主义”,尊重个人思想的自由表达,这是个性化写作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精神,要有宽容、博大的胸怀,鼓励学生放胆写作,保护他们真实、自由言说的尊严,以使他们峥嵘个性得到崭露,以使写作的多样性得到完美展现。
目前的语文教育,还受着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污染。功利主义是理想主义的天敌,而当功利主义与专制主义“沆瀣一气”的时候,就宣告了教育精神的缺席。在个性化写作教改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时候,已经有人真诚道出了心中的困惑:“个性化作文与高考之间似乎有条不可逾越的鸿沟。”③全国统一高考体制是教育功利主义的一个表征,也为教育专制主义的表演提供了一个舞台。写作的多样性,也许会在这里遭到最后的围堵截杀。
笔者对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记忆犹新。延续自1999年开始的话题作文命题方式,这次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作文题目在报刊、网络上披露之后,却即刻招来了骂声一片,许多论者直接指斥其为“伪话题”。在这年8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文草发表了《你知道高考作文评卷老师“心灵的选择”吗?》一文。在这篇很有血性的文章中,作者披露了作文阅卷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高考作文评判中公共道德价值观对写作者个性的扼杀。“高尚”与“低俗”已经早被预先设定,所有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之作悉数被打入冷宫;而所有价值取向“积极”,高姿态、高调子的文章,则获得了分数的“褒奖”。若如此,则笔者何敢奢望学生对个性化写作的坚守?何敢奢望写作多样性的精彩绽放?何敢奢望教育对人的自由精神、思想尊严的尊重?
在这里笔者必须提到一个与“个性化写作”有着某种相似性的名词——“新概念作文”。1999年1月,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萌芽”杂志社大赛的主旨定为“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以使“新概念作文”区别于传统的应试作文。可以这么说,“新概念作文”是对传统作文经验的一次颠覆,于是在社会各界,尤其在中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转眼六个年头过去了,“新概念作文大赛”“涛声”依旧,参赛者的热情并没有随时间流转落潮,相反,今年第七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收到全国各地来稿达70000余份,创下了我国文学大赛新纪录。但是,就在本届大赛进入最后评选阶段之时,大赛主办方“萌芽”杂志社举办了7年来首次研讨会,就参赛作品在主题和技巧上普遍雷同的现象进行反思。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发布了这个消息,并冠以如下标题——《青春文学陷入雷同泥潭》。
当“新概念”的写作模式与主题日益程式化的时候,“新概念”的意义不得不遭遇尴尬。“以反叛应试教育而闻名的‘新概念作文’,日渐成为另一场意义上的考试。”④有人这么说。笔者想说的是,个性化写作决非以“反叛”的姿态出现,如前文所说,它是对写作本真状态的回归。如此,则不必担心有一日它落入另一种窠臼,我们所需担心的是对回归的坚持。我们的学生能否抗拒各种来自内在外在的压力和困难,坚持书写特立独行的个性,忠实于自己的思想灵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作教师的我们又将以何种方式保障学生个性化写作的进行,这是我们对个性化写作教改的叩问。
希望个性化写作终于开出多样性的灿烂之花,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尊严的体现,亦是教育尊严的体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