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49
- 资源简介:
约3060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于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小说集《羊脂球》,于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部分。单元编写要求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综上所述,《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要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小说巧妙的情节结构及主题的把握。这是在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抓住于勒命运变化这一条线索,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心理的变化,从而体会莫泊桑小说“波澜起伏”的特点。同时在菲利普夫妇前后态度的对比中学生初步体会了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二、品味小说有意味的语言,把握主要人物形象。该小说语言非常有自己的特色。语言简洁凝练,没有太多的修饰,却能准确的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准确把握,深刻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体会小说独特的语言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时注重品味语言的魅力,而不是只抓情节,没有深度的浅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菲利普夫妇在偶遇于勒的慌乱、恐惧、失望以及愤怒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作者都一一准确而到位的运用语言表达了出来,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深入文本区感受、体会、理解。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教师的积极引导,准确提问等。
三、分析小说次要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和次要的情节。
像于勒、若瑟夫、船长、女婿这些“小”人物;还有两次不同的环境描写和于勒的那封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