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4190字。
狼 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主人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智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其作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简介作品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聊斋志异》代表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3.读准字音
缀行甚远(zhuì) 并驱如故(qū) 屠大窘(jiǒng) 积薪其中(xīn)苫蔽成丘(shàn) 眈眈相向(dān)目似瞑(míng) 狼亦黠矣(xiá)前狼假寐(mèi) 止露尻尾(kāo)
【课堂活动】
活动一: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录音,学生听读后试读,注意体会诵读的语气节奏。
诵读提示:第1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2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之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3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僵持局面。第4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读——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尾两句是结局,写屠户的心理状态,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难读句子停顿: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活动二:疏通文意,梳理文言词语
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1)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2)一狼仍从 (跟从)
(3)顾野有麦场 (看,视)
(4)弛担持刀 (解除,卸下)
(5)方欲行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