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必刷题
- 资源简介:
约31140字。
liguilin1970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必刷题
目录
第一组散文阅读(1题-16题)
第二组文言文阅读(17题-31题)
第二组作文(共5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散关
第广龙
就为“大散关”这三个字,我也要来。
陆游的《书愤•其一》,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少年时代,好冲动,好逞强,体会着恢弘的境界,听见了铮铮的声响,不由热血沸腾,壮大了志向。如今再读,其中依然有男儿气,有豪气,有杀伐气,而对于何以诗题《书愤》,方有了一些体悟。国破山河在,倾情的歌咏,透露出的正是马蹄践踏之下虚空无望的挣扎和血泪,这愤,又何尝不是愤懑、悲凉,何尝不是无奈和不甘。
不过,往昔的烟云散去,能留住的,却是诗人的心血笔墨。题中应有之意还在,还能感应到,只是时空转换,当年的主观介入,在时间的磨砺下,不经意间,过渡成了如今的客观欣赏。我从诗意上领会,觉得大散关就得和铁马秋风组合,才是大散关。这几个词,都硬,铁马是人在运动,秋风来自山野,力道大,也发挥得彻底,给大散关这个地名,也带来了动感,使之有了冷热的反应。散就是发散,就是散开,却在这里变得紧张,随时要腾跃而起,又按兵不动,有摊开胸怀的包容,有冷酷无情的拒绝。
也许受到陆游诗句的影响,如今的大散关,即使早就没有攻守往来的剑拔弩张,已经还原成一个地理意义的山口了,却又固化了沿袭下来的印记,听到大散关,会有联想,来到大散关,又和过往勾连。大散关,依然给人以精神上的刺激,无法当成一个纯粹自然的物象。地理上的大散关,和历史、文化的互动,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停止。
我到了大散关,才读到曹操的《秋胡行二首》,起首一句“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心里有了起伏,像是被拽了一下。曹操谋略天下,戎马一生,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有得意自满也有狼狈不堪。生为人杰,输得起,也赢得起,三国角力,曹操是最后的赢家。曹操写过豪情的诗篇,而这首《秋胡行》,却在感叹人生之难,似乎和曹操的个性不相吻合,末尾更是发出了“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的消沉之音,这是曹操吗?是他,是那个拥有江山美人的曹操,也是那个有忧伤有痛苦的曹操。曹操的大散关,写出了人生的况味和不如意,写出了人心的复杂,才更有感染力,更真实。曹操的诗歌,也在言志,采用的手法,和后来的陆游,却完全不同。
两个人,都已进入人生的暮年,都心中有块垒,有沧桑,身处位置和所持立场竟然区别甚大。曹操就在铁马秋风里行走,更愿意向内心和自我打量;陆游有志不得伸展,只能“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个写得虚,写到了心里去,写出了真切的感受;一个是辞藻的组合,而且,都是大词,看似具体,实则缺少对应。曹操戎马倥偬,身体出逃,一次看似放松实则纠结的登临,写得反而寻常人心;陆游欲置身其中却在其外,类似于隔空传音,便有了刻意,有了讲究。再仔细看,曹操表白心迹,情绪上有升华,接着状写的,却是牛走不动,车翻进沟的实景;陆游的诗篇,通篇都是字词的组合,如果不是忧怀国难的一口真气支撑,将陷于词的雕琢而失去鲜活的旨意。即使从艺术的角度,曹操的诗歌,乐府新声,和地气联通,生猛,鲜活,强调情感的个人化。陆游时期的格律体诗歌,已处于没落期,匠气重,公共意识占主导,所要传递的思想,是呐喊出来的。可是,如果没有陆游的诗句,大散关就不会广为人知,成为一个寓意强烈的符号。至于曹操,因为称雄天下,大散关也不会忽略了他的文字,拿出来展示,倒有些点缀的意味。多数情形下,皱眉头总比不上放声一吼痛快啊。
曹操那时,大散关还没有加上一个大字,还叫散关,得名于周朝存在于此地的散国。有的大,是无须张扬的,而且,还会被承认,自己也自信。散关本来就大,这个大,可以不用,也不受影响。不过,叫成大散关,那也行,这让守关的人,更上心,让夺关的人,别马虎大意。自然,也让吟咏风骚的人,遣词造句,显得对称有分量。
山川变化慢,城郭兴亡快。可是,我从宝鸡的城东过来,当我来到山前,我知道,大散关还在,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了。今人走的,和古人走的,不是一条路。上山路上,我看到了立于山下、山间、山顶的三块石碑,上头的“古大散关”几个字,落款都是苏轼。当年,苏轼是给大散关哪个位置的遗迹题写的呢?看上去,这三处,皆不是原处。我估计,还有一种可能,这三个字,是集字而成,并非苏轼专门书写。至于半山道旁的那个年岁不长的牌楼和里头的人造景观,不看也罢。
要是去壶口,天地汹涌而来,能确定。看大雁塔,屹立的身影,风雨千年,就是这一个。可是,看大散关,有指认的困难。在哪里看,能不能看到想看的呢?既然是川陕咽喉,是用兵之地,一定有石木的堆垒,有瞭望塔、砖楼和城墙,不然,如何守关和通关呢?看不到了,明代就废弃了。岁月更替,饶不过强者,也把人造的营盘打烂。大散关能留下什么呢,又怎么认定,此关非关,此关是关呢?在这里,还有被历史记了一笔的大散关古战场。
路边,东北方,一片浅谷,一道漫坡,长着草,不高,不繁盛。南宋吴玠吴璘两兄弟,在这里阻击金兵,打过大仗,打败了金兀术的十万大军,使其无法进军蜀地。在大散关,刘邦暗度陈仓,攻取三秦,走这条道。曹操西征,也走过这条道。难道掩埋了太多亡灵,太多孤魂,土地不得安宁,才驱逐了草木吗?我看到几个人,顶着烈日,在弯腰挖土。也许会发现盔甲的残片,生锈的腰牌。是在考古吗?不是。在挖排水沟。这里已经变成一个滑雪场了。这个世界上,死去的人,一定多于活着的人。不论多么惨烈的生死,都会淡化,都会被忘记的。活着的人,是一个增量,一代又一代,历史加长了,也就有了筛选,有了丢失。人是往前看的,得种地,得来山里避暑呀。有多少人,会在意这里,会说,这里是古战场,死过许多人。
(选自第广龙《大散关》,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辞藻的组合,都是大词,看似具体,实则缺乏对应。
B.“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是曹操发出的消沉之音,整首诗写出了人生的况味,显得真实。
C.石碑上“古大散关”的落款都是苏轼,可能是人们借助苏轼的名气集字而成,并非苏轼亲笔。
D.曾经的大散关古战场已草木萧索,人们建起了滑雪场,作者对这样的开发利用表示了批判。
2.对本文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陆游名句为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机连接,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索。
B.作者将与大散关相关联的两位诗人陆游和曹操进行比较,表达了明显的褒贬倾向。
C.作者钟爱文化古迹,不屑于年岁不长的牌楼和人造景观,体现出浓郁的主观色彩。
D.本文围绕大散关进行选材,内容丰富,联想广泛,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形散而神聚。
3.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佘树森先生认为文化散文应“取文化视角,伴以历史文化反思”,你认为本文做到了吗?为什么?
(二)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女 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男耕女织。“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悠悠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札札弄机杼”的织声中,飘到了二十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