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落实必备知识任务点(2份)
- 资源简介:
约5010+8120字。
任务点二 文言虚词
[知识导图]
五类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介词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用 法 常用词语及意义 对接教材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 以、因——拿、凭借、依据 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引出动作的对象 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引出动作的原因 以、因——由于、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 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 生乎吾前。(《师说》)
2.连词
用 法 常用词语及意义 对接教材
表并列 与、及、既/且、而、以/且……且……——和/又/又……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承接 而、则、因、乃、以/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表递进 而、且——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因果 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表假设 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表转折 而、然、则、然则——却、可是、但是、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3.代词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在语
……
命题角度二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借助一些标志或者虚词构成判断,有时甚至直接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1.翻译下列语句,并总结判断句的句式规律。
教材复习 规律总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译文:
“……者,……也”型: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译文:
“……,……也”型:判断句中,“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译文:
“……,……者也”型: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4)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译文:
无标志型: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让第二个名词直接表判断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译文:
副词标志型: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处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型:有些判断句用“是”“为”表示判断。这类判断句并不明显。“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译文: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答案】 (1)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2)拿土地贿赂秦国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3)(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4)秦国,是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 (5)我听说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该立为皇帝,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