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40个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 态度方面
1、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
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4.解决办法
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jǐ)梁 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
状元宰(zǎi)相 搽(chá)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3)解释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4)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