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为学》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三、为 学
教学目标: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要点:1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2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一、简介作者情况:彭端淑,清代学者,著有《白鹤堂文集》
二、正字音:迄qì 屏bǐng弃 僧sêng 钵bō
三、通过自学掌握字词:学:1学习2学问 资:天资 材:通才,才能 怠:懈怠 道:学问 卒:最后 鲁:愚钝 鄙:边境 语:告诉 之:1的2他或它,代人或代事3前往,到 恃:凭借,依靠 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越:到了 去:距离 顾:难道 是故:因此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
五、作业,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问字词,复习旧课。
二、分析:
1、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找出本文论点.
——由天下一般事(一般)引出做学问(个别),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由一个普遍真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
2、第二段如何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非常有说服力。
3、第三段如何论证?
——通过故事比喻论证。故事的内容主要写对话,对话最能表现两个和尚不同主观因素,最能证明论点,证明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
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去之困难的体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
——不知几千里远也说明去的难度。“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出僧贫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把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贫者的关键在于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并且有实际行动,终于征服一切艰难险阻。
——僧富者虽有有利条件,但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缩不前,并不会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这样“易者亦难矣”。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显示出他的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两相对比,立意明显。最后“有惭色”的态度的改变,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力。
5、最后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
——先将故事概述一下,对比更加强烈,论证更加有力。末句回到论题上来,能上能下出结论,用反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