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70个字。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诗歌,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 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班有位同学曾经在她的作文当中采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出示幻灯片,并且由作者来朗诵这首诗)大家对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了,你们知道这种诗与其它文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欣赏这类文体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语言风格、结构布局、情与景的交融)如何来评价一首诗的优与劣?(字词、写景、抒情、状物、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诗人鲁藜的世界,去品味,去领会,他为我们创造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教学实录:
一、(出示幻灯片《一个深夜的记忆》并且有感情的朗诵)
要求:
(1)先不看作者的评价,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
(2)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3)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4)关于评论: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小结:
(1)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意境,何为意境?
如何创设意境?创设意境需要哪些手法?以上问题需要举例并注意穿插讲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