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20个字。
《雨说》教学设计
一、把握教材: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温情的倾诉,是诗人用拳拳之心为我们谱出的一曲爱之歌。
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充满情趣,特别适合朗诵。教学时可淡化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感知“雨”的形象,品味诗的语言,体验诗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世界,与诗同歌,与诗共舞。
二、教学要求:
1、反复诵读,感知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雨的形象。
3、鼓励学生尝试写作。
三、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词,上课初始全班交流。
2、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体验法。“雨教我们勇敢乐观的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年中的一员,你想对雨说点什么?”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续写。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雨”的诗词,并积累3至4句。
3、教师制作多媒体Flash和CAI课件。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受雨的诗趣。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是谁呢?同学齐答。
2、屏幕出示课题,并播放Flash课件(观田田的荷叶,赏潇潇的细雨,听雨打荷叶声)。
(二)交流,感受雨的诗味。
1、雨,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将自己积累的有关雨的诗词相互交流一下,哪一位同学先来?同学自由站起来发言。
2、展示一组视频(梧桐雨→暴雨→清明雨→霏霏淫雨)
3、老师小结:我们今天要感受的雨,既没有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的愁怨,也没有杜甫“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悲叹;既不是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凄清冷雨, 也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阴风怒号”的霏霏淫雨,而是一场温柔的喜悦的春之雨,是一首甜蜜的奉献的爱之歌。
(三)朗读,感受雨的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