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140字。
苏教版九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正衡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了解本单元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生平、代表作、作品风格。
2、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反复阅读课文,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百态。
3、能指出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在情感、写作上有所收获。
5、在反复的诵读、比较阅读中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6、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故乡》 2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 2课时
《在烈日与暴雨下》 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 2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3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 1课时
三、单元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应该把对小说的“品味”、“感悟”、“欣赏”作为主线,抓住每篇小说的个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尤其要精选富有审美含金量的语言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悟,实实在在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题,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
围绕学会读小说,首先,应该利用小说的天然吸引力,设法调动阅读兴趣,让学生充分自读,获得阅读初感,形成课堂学习的期待;其次,通过课堂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反复品味小说的语言,展开联想,感受人物形象,获得审美共鸣;再次,通过比较思考,形成对人物、主题、小说的初步评价,认识小说中的社会人生图景;最后,带领学生以本单元精选的素材,尝试从小说的主题、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综合探究,并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形式,把探究思考的结果总结出来,与人交流。
四、教学过程
5 故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 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 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 ——“景”变: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 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月下绿滩” 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 、“老屋一角”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萧条”“死气沉沉”等)。
四、课后作业
本文所体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人”,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