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40字。抓住细节,体悟情感,引导写作。
《项脊轩志》教案
一、导入课文
我们总觉得生活太平淡,没有什么事情能感动我们的心灵,所以在写作中总觉得无话可说,其实并不是生活无味,而是我们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感的心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被人家誉为“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散文《项脊轩志》。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来传达感情的。
二、解题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背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三、昨天我们布置过预习,大家已经翻译了这篇文章,翻译得不错,所以今天请几位同学重点翻译一些句子。(教师指出翻译中的错误,并重点提一下关键的字词)
四、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学生回答。(复习)
(一)(1-4)围绕项脊轩的兴废,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1) 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2—3)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4)叙写闭门苦读和小轩多次遭火未焚。
(二)(5-6)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
五、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我们提到了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通过细节来传达感情,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教师引导分析:
请同学来朗读“家有老妪”至“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几句,其他同学请思考回忆母亲的时候,记叙了母亲的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妪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老妪转述的的是有关于母亲生平做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
学生自己分析:
请大家学着从其他部分作者描写的细节中去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感情。
(1)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请同学自己从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