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70字。
10、孤独之旅
浙江温岭新建中学 谢良才
教学设想: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3、以文观己。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在文中找出它们相应的位置,并简单地概括一下内容。
开端: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家道破落 辍学放鸭)
发展: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放鸭芦苇荡 孤独难熬)
高潮:在暴风雨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遭遇暴风雨 勇敢搏斗)。
结局:杜小康感觉自己长大了
三、品味鉴赏。
过度1:这是一篇小说,我们就用阅读小说的经验,来分析这篇小说,思考下面的问题。作者刻画主人公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找出来。
明确:语言描写。共4处,分别是:“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惊喜)
设问2:从这四句话,你又能发现什么? ——杜小康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
过度3:看来用语言塑造人物,不在多,而在精。本文除了使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外,还使用哪些方法? ——————心理描写。
设问4:杜小康的心理历程是如何变化的?
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茫然 恐惧 杜小康
到达芦荡时:害怕 胆怯 不成熟
芦荡安顿后:孤独 单调 ↓
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坚强 长大 成 熟、坚强
过度5:除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本文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借助……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在本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