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散文三篇》教案
- 资源简介:
- 约10140字。韩愈散文三篇
1、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①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②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③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背景介绍: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三、作者简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作者情不能已,写成此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四、文体知识:
祭文(悼词)一般写法:
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五、朗读课文,积累生字
闻汝丧(sàng)、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六、疏通文意